“我和老婆都是985,但孩子是个学渣怎么办?”

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个孩子,需要花费多少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前阵子,关于“学区房”的新闻火了,北京市海淀区的房号称“出一套卖一套”,一夜居然上涨了40万元。


令人更为咋舌的是,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44平方米的房源的成交价已达到1420万元,折合每平方米32.27万元。


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家长们的花费如此巨大。然而,对于养育一个“四脚吞金兽”来说,学区房只是起点。


大多数父母,在争夺资源的赛场里,拉上自家娃不断奔走于各类培训班、艺术课。

高强度的学习不但让娃越来越累,甚至让教育“越来越卷”;在“娃均优秀”的“市场”里,家长们更是越发焦虑。

今天,壹心理学院想和大家聊聊“教育内卷”

从幼儿园“卷”起

不知从何时开始,“内卷”一词开始反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万物皆可‘卷’”,似乎已经变成我们自嘲的玩笑。

什么是内卷?


“内卷”一词出自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书中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该地区水稻田是有限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并不能导致产量的增长,最后增加的人力越多,人们的生活状态反而变得越差。


所谓“内卷”,指的就是一种类似于“踮脚效应”的现象——人群中,只要前排有一个人踮脚了,后面的人都不得不踮起脚。

本来正常完成工作的人,遇到贯彻落实996的同事,本来正常上课的学校,遇到硬生生地拉高了整个河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衡水高中——为了避免在惨烈的竞争下被淘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每个人都付出更多成本去争夺资源时,环境变得不得不“卷”。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连幼儿园都开始“卷”了。


当下的幼儿园资源竞争非常激烈。

户口和片区的限制,让家长们不得不铆足劲儿盯着学区房。想要送孩子去优秀的幼儿园,甚至得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排队

即便孩子获得学区房的“门票”,接下来还有面试、考试。

于是,家长们不得不从胎教到入学启蒙,从早教班到幼小衔接补习班,从奥数编程到英语,全方位培养孩子

硬生生被拉高的入学门槛,使教育的不均衡更加严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后进生,更多的家长们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

最后,孩子和家长一起996。

我和老婆都是985,但孩子是个学渣怎么办?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我和太太都是985大学的,读书都很好,但是孩子却是个学渣,我极其纠结郁闷,怎么办?”


问题下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孩子有他自己的未来,你只陪他走一段旅程,你想决定孩子的未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的,你能决定的只有生不生他。


但是,中国的家长,普遍焦虑孩子的未来。


高考,作为普通家庭争取资源、获得阶层流动可能性甚至改变命运的一种可行方式,让家长们不敢有半分懈怠,为自己孩子做好充分的预备动作。

别人家的孩子,1岁以内开始上英语启蒙课,2岁开始上英语网课,4岁词汇量达到1000—3000千,自主学习、每天积累,甚至在小学,就提前接触初中知识。

有钱又有闲的父母大有人在、高考的选拨要求上越来越高、“抢跑”带来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社会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化,越来越多的焦虑情绪也在家长中蔓延。


家长们不自觉的把“抢跑”的优势无限放大,在周围的“赶超”和“疯狂内卷”之下,如果不“拼命”,就会被“落下”。

严密的计划、被逼着坚持、早早“开跑”,孩子的眼神慢慢失去了灵气,脸上逐渐浮现着疲惫。

超前教育,对孩子真的好吗?

目前,学术界一般把“超前教育”定义为:超越儿童常规发展, 把以后需要学习接受的事物提前教育,从而让孩子达到更聪明的状态。


然而,超前教育很容易产生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不良后果。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指出:

过早的接受正规教育, 过于匆忙的催促儿童成长, 会造成孩子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以及对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


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等现象,甚至习得性绝望。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 孩子在2-7岁的时候,认知结构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发育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脱离实物经验来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所以,让一个幼龄孩子学习一些超前知识,可能并无意义,不尊重孩子本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必然会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大量抢占孩子的时间,他们可能在技能上发展迅速,但心理年龄却停滞不前,缺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软能力。

10岁高考,16岁读博士的“神童”张炘炀曾说,“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


十六年来,他以异于常人的速度赶超他人,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压力

“内卷”带来的不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超前教育,让孩子们成长的内在动机不断被削弱,他们不再有灵活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他们的自我认同变成了来自父母和旁人的认同。


写在最后

家长们一边焦虑着如何不被别人家的孩子“赶超”,一边试图用更多的时间、金钱投入来“证明”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优秀的。

但是,谁也无法预测孩子在未来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孩子的希望只是他们自己的希望,而不是父母的希望。

出人头地,永远没有孩子身心健康重要。


承认和接受自己和孩子只是普通人,思考如何帮助一个普通孩子过上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教育的真正课题。 


毕竟,相互消耗之下,没有赢家。



本文作者:Carmen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壹心理学院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