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需要一点点难受的权利

文:有意思的凯瑟琳
来源: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前段时间,我的人生经历了一次不小的低潮期。压力特别大,自我效能感特别低,觉得自己越是努力越是挫败,每天都觉得胃里积了一团怨气在奔腾,特别闹心。

在一次吐露脆弱之后,忽然受到了特别多的认可和关心。有人告诉我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完全没有必要沮丧。”也有人帮我分析说:“你需要打起精神来,需要做好规划,需要帮助可以随时找我。”有更多的人则是告诉我:“你平日里那么阳光的,一定要快乐才行。”

然鹅,别人的认可,并没有让我当下的挫败感减少那么一点点;别人给出的各种建议,也没能让我立刻生龙活虎起来。此时此刻的我,其实什么都不想做,更阳光不起来。就只想在崩溃的情绪泥沼里静静地趴一会儿。

我觉得负面情绪是一种挺可怜的存在,大部分时候,都像是后妈的孩子,一旦出现,大家就会说:“你快走吧,你怎么又来了,你怎么这么让人讨厌呢?” 然而,它们也真的就跟“孩子”一样,你越是抵抗,越是压制,越是急着赶他们走,他们越是死乞白赖、声嘶力竭闹得凶。

接纳难受,是好起来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积极”排在盖洛普优势前三强的人,我一直像一颗小太阳(在一次教练过程中,教练让我用直觉看自己,我看到的是一团红色的火球)。所以,一旦我的情绪开始低落,不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会非常不适应,觉得我不正常。我老公曾经很郑重地跟我说:“我觉得你开始有抑郁倾向了,你得注意。”高琳老师也不得不找我谈话:“你要不说说,你最近怎么了?”

周围人都无法接受的时候,就别提我自己内心多挣扎了!我的大脑不断跟自己强化:“凯瑟琳,你要振作,你要阳光,你要燃烧你的小宇宙,你可以的!” 然而身体却很诚实,每天胃里的纠结一点不少,全身乏力提不起精神,思维非常难集中起来。

偶然间,看到了陈坤的一则采访,他在谈到周迅与赵薇的不同时,他说:“当我特别沮丧的时候,我就会去找周迅。我只需要跟她说,‘我觉得特别糟糕’,她就会说:‘那你过来吧,咱俩喝点东西。’然后就一起听听音乐,沙发上躺一会儿,就好了。如果换成是赵薇,她就会问我:‘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来我给你分析分析。’谁特别沮丧的时候,还想听别人在旁边一直问‘你怎么了?”

犹如当头一棒:对啊!我需要的,或许仅仅是躺一会儿,让身体、心灵恢复一点元气。一个干瘪的皮球,怎么可能拍得起来呢?!

其实,同样作为“情绪”,负面情绪和开心、兴奋、愉悦……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存在了,并且大部分还是一个积极正向的存在。比如:


愧疚,其实是通过对错误的反思,来督促我们更努力去更正;

愤怒,其实是为我们设定清晰的边界,让自己和他人清楚底线在哪里;

悲伤,其实是打开了一条与别人内心相通的通道,在寻求安慰的时候习得共情;

焦虑,其实是让我们认清现实和“想要”之间的差距,让你更加清醒地认识“渴望”

……

人啊,难受,很正常。要永远不难受了,才真的不正常了!

其实大部分时候,负面情绪也真的像是后妈养的孩子,它们并无心做害,只是偶尔想跳出来刷一刷存在感,希望被看见、被接纳。当你摸摸头说:“我看见你啦,乖啦!”其实他们就会默默走开了。只有情绪平静下来,你的元神恢复,才有能力让自己重新好起来。

识别情绪,是好起来的第二步

识别情绪,其实是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的最难的一步,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宁静致远”、“喜怒无形”,所以大部分时候,当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概括为三个词:“烦”、“难过”、“心情不好”。

都说灰色有50度,其实情绪更有不止50度,情绪的颗粒度越细,对自己的情绪越敏感的人,越容易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因为每一种情绪背后,导致情绪发生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找到根本,才能治愈。

就像我的“烦”其实是挫败、焦躁和沮丧。

大家热切盼望的《故事力》一书,我从去年冬天开始跟着老师写稿、编辑、策划宣传、准备发行,到现在整整一年。我们对它都抱着很大的期待和幻想,都觉得好概念+好作者+好的出版社,必然等于一本热销的好书。一旦出版,就会给我们带来荣光时刻、声名鹊起,甚至我们还幻想着租一辆车全国巡游开新书见面会……

然而,这个项目就因为第二作者Hubert教练是“美籍”,在申请CIP(图书在版编目)的时候,被无限期延长了。出版社给的答复是:“除了等,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箭在弦上,拉弓半年,努力和期待撞上了现实的无能为力不可预期,这两团真气在我的胸中不断打架,让我的胃每天都纠结在一起。

在高琳老师问我“你最近怎么了”之前,除了“烦”之外,我对自己的情绪是不自知的。所以,这句话就像是打开我情绪大门的钥匙,让我一下子就看见了那个不受待见的“孩子”:

“我感觉特别沮丧,没有什么成就感。《故事力》从准备宣发开始,我就感觉像拉紧了的弓弦,然后一拉就是半年。无比地疲惫。”

高琳老师继续问:“那这个弓是谁让你拉的呢?”

“我自己。”

“那,现在反正也推进不下去了。你觉得停在这对我们目前有什么损失?如果不出书了,我们还能做什么?”

对啊!其实除了这个项目,我能做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如果它进行不下去了,损失的最多就是过去一年时间精力。但如果我把自己耗进去了,损失的是将来可获得的很多东西。

你看,一旦看到了“根源”其实,就看到了寻求解药的路。

找出创造情绪的“元凶”,知本才能治标

其实,所有情绪的产生,都有它的模式。我们只有抓住了自己特定情绪产生的模式,在下一次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才更容易察觉,也才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我这一次因为书的问题产生的沮丧和挫败,究其根本是我的两个“优点”——责任感和独立。每次项目交到我手里,我总觉得一定要做出一个结果,并且极少向外求救。于是经常自己把自己压死了,身边的人还觉得莫名其妙。

再有就是“悬而未决”的事情,让我特别没有安全感,一旦事情出现“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情况,我就会非常抓狂。因为“悬而未决”产生的焦虑和因为“一定要做成”而做不成的沮丧,在我的生活中重复出现。

一旦看清了这两点,就明白了,其实除了我自己,公司、家庭还有很好的支持系统,许多事情根本没必要自己硬抗;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很多事情在某一时刻卡住,在下一时刻忽然清晰,或许卡住时候需要的就是放手,静待花开罢了。

所以,在看清楚自己的“情绪”之后,不妨再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它是第一次发生吗?下一次我能做点什么,让它的到来不那么惨烈?

写在最后

坏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世界都容不下“坏情绪”。现在到处充斥着各种鸡汤,大肆宣扬:要阳光、要励志、要上进、要自律、要无坚不摧、无所不能……搞得我们老觉着“丧”一下,跟犯了天下之大不韪一样。

然而,其实很多时候“丧”反而是一种健康的存在,当你容许它停留一会儿,让自己能量快被耗尽的身体就这么趴在泥里休息休息充充电,在你元神归位的时候,你就能发现“丧”带给你的成长。


有时候,丧一丧,更健康!

作者简介:有意思的凯瑟琳  新晋职场妈妈,伪文艺女青年,美利坚留学党,毕业后混迹外企7年。加入有意思团队开启创业之路,成为了一个有阅读障碍的身残志坚的新媒体小编。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