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生病了,还是在懦弱逃避?丨双相患者心路历程

文:九分
来源:双相躁郁世界(ID:bipolar_world)
原文标题:我到底是生病了,还是在懦弱逃避?| 潜在玩家的“自诊”心路历程

今天决定写下我的感受。去年夏天,我在看乐夏(《乐队的夏天》)的时候被大波浪乐队的主唱李剑吸引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大概就是被他身上的“艺术”与“病娇”气质所吸引吧。刚好,前两天才看到一条转发吴青峰语录的微博,点出了我的心声:“喜欢没有理由。”

关注李剑以后,我才知道,有一种病症叫做“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

第一次听说躁郁症这个名词,是我在大二追一部挪威剧集Skam里面,其中有一位男主角就患有这个疾病。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它还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名字。

这个角色会在半夜的时候突然一个人全身赤裸走到大街上。剧里当时对这个片段的解释好像是说他“躁狂发作”。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片段会在我脑子里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刷到李剑公开自己病情的那条微博,我在底下评论看到了公众号的名字。然后我就一直关注到现在了。

我难免会去查百度,然后把自己的症状代入,单方面觉得我是这个病症。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抑郁,总是不开心,很压抑和失落。但不一样的是,有时候我又会满心斗志,感觉做什么都很有激情。但是热血的念头维持不了半天,又会恢复到整个人丧气沉沉的状态。

 @龟龟爬:任何百度等公共信息渠道上的症状描述和量表都只能提供一个参考哦!如果怀疑自己状态不对,尤其是对生活出现了明显影响时,一定要寻求正规医院医生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病情根据轻重需要不同的药物和心理干预,希望大家都早日回归健康生活yo!

我现在每天,什么都不想动身去做,一天到晚什么都没做,只觉得人很累。每天我都想死去,但是又舍不得死。世界明明这么美好啊。

我的状况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我一天中的很多时间都纠结是否要离开。但是我每次在努力做完一件事情之后都会想,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就什么也感受不到了。

今天上午整理好书架,我站在门口看着那一排整整齐齐的书想:你舍得死吗?死了就看不到这些作者的智慧了。

昨天坐在车上时,我又想: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晚上睡觉前刷到了喜欢的微博,是最近关注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博主发的。躺下的时候也想着:死了的话,就无法分享他们的快乐了。

前段时间在复习编制考,我兴致勃勃地每天抽出时间看书、做题,墙上贴了一堆便利贴。我也着手准备写一篇小说,断断续续写了几千字。那阵子的充实的感觉太棒了,我都有点不理解自己:有什么好伤春悲秋的呀?

可是,这种充实就像三分钟热度一样。热度褪去以后,我又变回了那个做什么都提不起热情的人如果别人问起我最近如何,我心里的回答是:还没死。

距离上一次小说的进度和一套做完还没有订正的卷子,已经过去一星期了。

有时候我也怀疑是不是自己太闲了。是不是我只是为了懦弱地逃避,才不断地给自己灌输得病的想法?

每天莫名的消沉情绪如影随形,就像身上某一块拔不出的骨头,根植在我的体内,发挥着它的功能。我整个人陷在天气变化、作息不规律、日夜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各种复杂情绪和绵长的思绪里。

大学的时候,每次在看完电视或者电影以后,我都会觉得心情很爽快,好像自己可以跟电视上的人那样出色和活跃。但当我回到现实生活时,我依然是那个卑微敏感的自己。

那时候我以为是因为综艺或者电影给我解了压,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有可能是“得病”了。

有时在宿舍坐着的时候,我心里烦躁得整个人顺不过气来,想着下一步的动作:走到阳台上,跳下去吧;有时伏在桌子上,安静地承受着消沉带给我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感。

有一回我倚在阳台的窗户边,一动不动望着对面。对面宿舍走廊的女生来来往往,传来说说笑笑的嬉闹声,我就在想:有什么值得这么开心的呢?直到感觉有个女生望过来,才觉得自己这样杵着太像个“神经病”了。

失眠是我每天的必修课。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依然睡不着,早上五六点就会醒来。我的食欲很差,吃了几口身体就会开始自己拒绝进食。我每天睡觉之前,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走进大海里,慢慢被水浸没头顶的画面。

想起在一篇推文看到过李诞说的:“焦虑谁没有啊?凌晨三点你睡不着发一条朋友圈,结果点赞的人比你想象中的还多。”

两年前我跟别人说,我想象不到自己30岁以后的样子。现在我想,我可以在世界上存在到28岁吗?

现在我手上的钱有多少就花多少,双十一一直在看可以给爸妈买的东西。是啊,到了可以尽孝的时候。有时候生活不需要预设,时间自然会推着你往前,然后给你布置那个阶段的任务。

想到父母,想到还和我相联系的人们。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必然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歉意。

所以,我还活着。

作者简介:九分,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双相躁郁世界(ID:bipolar_world)授权转载,过山车玩家的原创非虚构故事平台。我们希望能通过故事、展览与纪录片等形式,构建本地化与多元化的双相亲历者群像,提升公众对双相的认知度与自我关怀的意识,为双相去污名化、去浪漫化,促进社会平等、多元与包容发展。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