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犯错不代表我是一个无能的人 | 无条件自我接纳

文:草芽君CY
来源:草芽家的心理树林(ID:Psy_Caoya213)


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提问是「如何真正做到自我接纳」 ,提问者是这么描述自己的:

“虽然会不断告诉自己可以有缺点、可以犯错,我还是会本能地排斥这个有缺点和会犯错的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的不足,导致的后果是往往会回避风险,会缺乏目标和行动力,懒到几乎拒绝努力……”

你是否或多或少也对这样的描述感同身受?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控制焦虑》这本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讲“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法(USA)”,读完使我很受启发。

真正要做到自我接纳,这个“无条件”的确是关键。

与“无条件的自我接纳”相对的是“有条件的自我接纳”,这意味着,只有当你在表现得很好或者得到对你来说的重要人物的认可时,你才会喜欢和尊重自己。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平凡的个体,没有人能够避免题主所害怕的“有缺点”和“会犯错”。作为不完美且容易犯错误的人类,我们有时候会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很好,有时候则不能;有时候能够受到表扬,当然有时候也会被人批评。

所以,如果你的自尊完全取决于你的表现与外部的认可,你对自己的接纳始终是“有条件的”,这使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焦虑情绪,你也自然会努力回避风险,因为“如果我犯错误了,我将会是一个无能的、没有价值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对自己作出全盘性的评价。

我们真的很容易对自己作出全盘性的总体评价。比如,我今天觉得作业很难不会做,于是在家打了一天游戏。游戏带来的快乐最终会因为你回到现实而消散,随之而来的很有可能就是自责、懊恼和焦虑,这个时候你很容易会觉得“我真是个糟糕头顶没有自制力的人”。

这种评价背后暗含的信念是,我的行为=我这个人,当我的行为是好的或者有益的时候,我便是一个“好的”人,但当我的行为是坏的或者无益的时候,我便是一个“坏的”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判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以偏概全”的非理性信念。

我们会做无数的事情,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你根本无法单凭某件事或者某些事就对自己的价值进行评判。


那难道我们应该为了所谓的自我接纳,就放弃自我评价吗?

当然不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做的是,只评价“我的行为”,而不评价整体的“我”。

当行为有助于目标实现时,我们会将自己的表现评价为好;当我们的行为不利于目标实现时,我们则会将自己的表现评价为坏。

但事实上,我们的目标完全是由我们自己主观定义的,而且目标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想想我提到的这个例子,“我今天觉得作业很难不会做,于是在家打了一天游戏。”

如果我当前的目标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为了逃避作业而打游戏的行为是不利于我实现目标的,那么我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坏」的评价;但是,如果我的目标是成为游戏大师,那我能勇敢放弃作业坚持打游戏就是有利于我实现目标的,这时我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好」的评价。

由此可见,目标不同,我们会对自己同样的行为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所以,「没做作业在家打了一天游戏」的行为完全无法定义你究竟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或者说是有价值的人还是没有价值的人。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仅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而不对自己作出全盘性的评价,我们一定会对更少害怕缺点与错误。

“虽然我不完美且经常犯错误,我仍然是个独一无二可爱的人呀”。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作者简介:草芽君CY,微信公众号:草芽家的心理树林(ID:Psy_Caoya213)。一名心理学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日常,陪你一起从科学心理学的视角看世界。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