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替你实地探访了大众点评No.1的精神病院

文:所长任有病
来源公众号:抑郁研究所(ID:yiyuyanjiusuo)


The men who really believe in themselves are all in lunatic asylums. (真正相信自己的人,都在精神病院。)—— G·K·切斯特顿


“我怕被当作怪物关起来”


提起精神病院,很多病友和普通人的反应惊人的一致:恐怖,阴森,人格丧失,无尊严的监禁


抑郁研究所社群中曾有位病友直言:“我不想去看病,我怕被当做怪物关起来”。

就像百度某贴吧中用户发的帖子,讲述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不良遭遇,12次电休克的体验非常人所能接受。

加上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将精神病院包装成一个悬疑事件频发的地点,更加剧了恐怖氛围和错误认知的传播。

为了能帮助病友揭秘,抑郁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决定代替用户前往医院走一条完整的就诊路径,探访真正的精神病院,究竟是是什么样子。(本文所写的精神病院,特指“精神专科医院”,即专门出诊精神病的医院。)


为此,我们特地选择了大众点评上精神科分类最受关注的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也是全国最早的公立精神专科医院。

精神病院的早餐车,

包容性和定制化的完美结合

走进安定医院的分诊大厅,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台橙红色的早餐车。病友和家属排队有序,并不像网传的“乌泱泱没有秩序”,售卖早餐的工作人员也比较友好。


这里涵盖的早餐种类比较丰富,大部分病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甚至可以提要求:“不喜欢卷饼中的青菜叶”,工作人员也会尽量满足病友的个性化需求,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不尊重患者和人性化缺失”。


          (摄于分诊大厅)

“来看失眠,在等号的时候补会觉”


上午十点半,据我们观察基本每台挂号机前平均1人,有志愿者会帮助进行挂号操作,帮助不熟悉的患者。但医院大厅及室外等候区基本处于满座状态,多人前来就诊的话可能需要短暂排队。 


挂号之后就可以去相应诊室就诊,每个诊室门口平均有3-5人,气氛并没有想象中沉闷,隔壁的一位大哥一直给旁人讲解自己的就诊经验,也不乏身穿明亮颜色情侣服装的男女朋友共同前来


在睡眠科室的等候区,经常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片等候区的患者是在等待叫号过程中“补觉”数量最多的。


“是不开心吗?

 “是不会开心!


西面的急诊区更符合大家脑海中的精神科医院:一进门就看见了一位满头银发的奶奶带着表情呆滞、一眼看上去就能发现明显异于常人的孙子,孩子不发一言,一直盯着走廊尽头的拐角处。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少数个例就错了——我们观察的短短15分钟之内,已经发现有三名青少年患者漫无目的地在走廊游荡,有个男孩双眼一直盯着墙上的禁止吸烟标志不放,好像被划掉的,不仅仅是燃烧的香烟标示,还有自己僵化的情绪。

他们的共同点体现在脸上:蜷缩在一块儿的面部肌肉像冷却凝固了的岩浆,只有真正见过那张脸你才明白,“没有表情”本身就是一种表情——不是不开心,是真的「不会」开心。


转向走廊尽头的急诊等候大厅,9人中有5人是老者,看样子都是从外地带子孙来京诊治,只有1位老奶奶在用手机看着什么,其余众人一直在座位上休息,什么也不做,没有沟通,没有动作,没有表情。 


只偶尔路过几位行色匆匆的医生,身穿白大褂、手持病历单,瞟了一眼也不会干涉或询问,就快步离开了。门口附近维持秩序的保安腰胯着警棍,双手抱胸,倚着门框,也许他们已经见惯了这些场景,丝毫不觉得讶异吧。


虽然困难,

但我从未放弃过治好你


走廊尽头的电梯厅,偶然遇到这样一幕:一对看起来像夫妻的中年人,和身穿蓝衣的医生讨论有没有办法把一天的治疗费用降低到200块钱,医生表示为了治疗效果不建议减少。男人此时询问能不能留该医生的电话,这样就不用每次都挂号了,可是被医生回绝说,医院规定不允许留私人电话。


也许那一刻中年夫妻的心理是痛苦的,崩溃的,他们只是希望能尽可能减少一些疾病花销的负担。“虽然困难,但我从未放弃过治好你”。


有人在工位上做抑郁自评量表,

有人在医院评测室门口吟唱圣经


上到二楼,一般都会先去做一套自评量表,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确认患者的精神状态及问题倾向。我们在科室门口的走廊里, 发现有一位病友蹲坐在地上,看着手机屏幕念念有词,原来是在低声吟唱《圣经》。


这一刻我想到了病友群中的一位抑郁病友:大厂PM,失眠,呕吐,精力缺失,却因为惧怕闲言碎语不敢请假去医院,只能在工位上偷偷做抑郁自评量表。


医生负责治好你,

我负责在这过程中陪着你


二楼的大厅和另一片楼区中间,是一段宽敞的连接天桥,在这里可以对楼下的景色和路况一览无余。我们在这里观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极其暖心的一幕:


楼下的绿化带休息区,一位男孩十分温柔地的蹲在女友身前安慰她,能看见女孩刚刚哭过,男孩就一直在那里搓她的手心,说着安慰她的话,不一会儿,女孩儿破涕为笑,俩人笑着离开。


“医生负责治好你,我负责在这过程中陪着你”,真好。


          (摄于天桥窗边) 


“这是我的位置,你敢不服从医生?

走过这段连接天桥,可以直达「三区病房」,这里都是身着统一病号服的患者,并且由值班人员集中看护饮食。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大家都比较有序地拿着餐盘排队打饭,而且每个人坐的位置都是提前安排固定好,不能随意换座位。有一位很可爱的阿姨就一直问一个误坐了她位置的患者:“这是我的位置,你怎么能不听医生安排呢?


                                (摄于「三区」病房门口)


在病房外的墙上,悬挂着「家属告知」和「探视须知」,详细说明了探视规则和有危险的违禁品。


16年了,

我爸都没和我说过几句话


在下楼离开的时候,我们在1楼的座位区稍微休息了一下,就是这短短的15分钟,让我们又听闻了一个病友的故事:


在我们座椅的旁边一排,有两位阿姨一直在交流自家孩子的病症和治疗经验,其中一位阿姨说:“我姑娘说她恨她爸,恨这么多年都没怎么陪过她,我告诉她‘你不能恨你爸,你爸都是为了你,他自己都舍不得不花钱,都给你治病了’

 “可是我不需要,我也不需要他给我买好吃的,我就想他跟我多说几句话,16年了,他一共都都没和我说过几句话,我也希望有个能陪我说话的爸啊! 

说着说着,能听见阿姨的声音里带了啜泣。听她的讲述,她是和姐姐带着女儿来京看病,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所以才很少有时间陪伴妻女。来到医院后,她鼓励女儿去做一些比如买票、酒店办理入住之类的事情,为了「不想让女儿脱离社会」

平行世界里的人生


从医院回研究所的路上,我们打开大众点评,搜索了病友们对精神科医院的各色评价:有些患者把这里视为“续命中心”,仿佛来医院就像回家。



有些患者则把医院当作“寂寞忧伤时的疗伤圣地”,说不定就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点。

甚至有病友用“600号星巴克”来形容精神科医院,当成是休闲放松的空间。

我们发现,其实无论是在线上社群里求经验的病友,还是来到精神科医院勇敢问诊的患者,都有着同样的渴望。


Ta们也许神态不同,有怆然,有冷静,有习以为常,有默默等待;Ta们也许心境不同,有悲伤,有积极,有喋喋不休,有嬉笑乐观; 但最相同的是Ta们都一样,有着最简单、最纯粹、最直接的诉求:治愈,康复。


病友的家人和朋友,我们没办法完全听懂各地的方言和口音,但我们都能从Ta们的嗓音中听出关心和急切,情绪不会骗人。


Ta们只是精神病院里的普罗众生,Ta们只是你我身边最普通的一份子,Ta们只是希望自己,或者亲友,好好地活着。


成为普通人,就已经是Ta们最大的希望了。 


话音落下,我们相视一笑,我心想:


如果以后感到不开心了,那就来精神病院坐坐,

如果以后特别开心了,也来精神病院坐坐,因为这里能带给我的,远比想象中多。


——END——


作者简介: 所长任有病,本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抑郁研究所(ID:yiyuyanjiusuo),用有温度的方式提供抑郁的解决方案。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