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既鼓励见义勇为,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作者:译言
来源: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
原文标题:我们为什么既鼓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近日,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致其身体部位裸露事件不断发酵,视频中保安大力拖拽该名女子,周围的乘客没有一人主动照顾这位衣不蔽体的女乘客。

为什么旁观者这么冷漠?我们的文化既鼓励“古道热肠”,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01

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当有人在街上遭到抢劫或受到种族歧视者骚扰时,大多数人会熟视无睹地从旁边经过。有时候,甚至连一个主动上前帮忙的人都没有。实际上,在场的人越多,人们走上前帮忙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现象就叫做旁观者效应。

规避危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本能。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犯罪事件,你就要在一旁袖手旁观。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心安理得地成为“旁观者”呢?

02

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会

挫伤“见义勇为”的勇气?

人们对发生在自己面前的犯罪事件熟视无睹的原因不止一个。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周围有很多围观者时,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上前帮忙,他们认为自己不去,其他人也会前去处理。正是因为大家都存有这种思想,有时无一人上前,受害者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而反过来,如果旁观者看见大家都没有帮助这个人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帮助。《善与恶之根》一书的作者——马萨诸塞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文•斯托布表示。

忧虑,有时也是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斯托布说道,“一些人并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见义勇为,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帮助是多余的。”或许这根本就不是绑架事件,只是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正是由于担心自己的判断出现失误,挫伤了他们“见义勇为”的勇气。

同样,旁观者们之所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由于他们担心有人会将这件事归咎于他们自己。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妮•普雷斯顿表示,有时人们还担心如果他们上前阻止这场暴力犯罪或者言语辱骂时,施暴者会把攻击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

事件发生的环境对于旁观者会不会出手相助也有着重要影响。普雷斯顿表示,如果在场的旁观者多为女性,那么帮助受害者的几率会更高。如果旁观者中有结伴而行的朋友,那么他们更有可能上前帮忙。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会感到有底气,从而作出行动。

尽管社会因素是影响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但个人的性格也有一定影响。斯托布教授认为,乐于助人的旁观者更有可能上前帮助。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弗兰克•法利表示,如果罪犯是个危险人物,一些喜欢冒险以及寻求刺激的人更有可能出手相助。“旁观者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表示。


03

如何避免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关键在于,提前做好准备。你无法预料到有人在你眼皮底下偷走钱包时,自己会作出什么反应,但你可以预先训练自己成为一个“见义勇为者”。斯托布教授说道,了解这种旁观者效应,能够让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更有可能出手相助。

勿以善小而不为,先从小事入手,训练自己成为“见义勇为者”,这能够让你在面对真正的犯罪时勇于上前阻止。“人们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斯托布说。例如,如果你在朋友和同事对他人无礼时大声阻止,那么当你看到陌生人遭到骚扰时,也就更容易出手相助。

普雷斯顿建议,你可以先练习一句自己觉得舒服的话术,来应对有人遭到攻击的情况。提前想出一个你认为能够传达信息的话很有帮助,但前提是这句话要能起到积极效果,而不是加重对方所受的伤害。例如,普雷斯顿认为,一种友好甚至带有幽默的语气可以缓解剑拔弩张的局面,从而避免激怒施暴者。

当你遇到有人遭遇种族歧视者或者其他类型的言语侮辱时,首先要让自己放低姿态。爱尔兰反种族主义论坛给出的建议是:与受害者谈话,忽视施暴者,在局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礼貌地把受害者叫出来。之后继续与受害者交谈,直到施暴者停止言语侮辱的行为,再帮助受害者脱离险境。

04

立即采取行动

成为一名见义勇为者,就意味着你要以身犯险。这种风险无可规避。但你可以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判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场涉事人员的危险,包括你自己、受害者以及施暴者

当你发现犯罪行为时,先停下来思考一下。在你冲进去帮忙之前,先确定是否犯罪情况属实,受害者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可以的话,要向其他旁观者告知情况。这样一来,在场的旁观者都有可能出手相助。从而在短时间内制止犯罪行为。

或许以你一己之力无法阻止犯罪行为,而其他人也不一定有能力制止。但不要让这种担忧阻止你采取行动。普雷斯顿表示,有所为胜过不作为

你可以先试探一下,比如告诉施暴者停下来。如果这不起作用,那么你再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即使你无法依靠一己之力保护受害者,你的行为也可能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斯托布说,即使你无法阻止施暴者,你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如果当时有人帮助受害者,他们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孤军奋战。

如果你不愿意直接参与,你仍然可以提供帮助。可以通过记录犯罪事件,保留证据,在受害者报警时为他们提供帮助。你也可以直接报警。如果可能的话,询问受害者是否需要报警。或者可以引起其他旁观者注意,让他们帮助受害者。

除了冷漠、事不关己地走开,我们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摆脱困境。要知道,下次遇到危险的,有可能是你自己。

原文链接:https://www.popsci.com/story/diy/bystander-effect-psychology/
译者:伐竹猫
监制:April
简介: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