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老爱跟别人纠缠?

文: daphne12345
来源: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01.

看不见别人是因为自己内心太匮乏


有很多这种来访者,来咨询谈的都是别人的问题,尤其是很多婚姻问题的来访者,谈的都是对方如何如何不好,对方如何如何差劲,对方如何如何的对不起我,可是你要问他,那他这么差劲,你干嘛不离开他?他们又根本不想离开这个他们嘴里觉得如此差劲如此恶心如此刷新底线如此恶劣的对方。

就是在一起不行,很难受,离开吧也不行,也受不了。左右难受。

两个字形容,叫纠缠。

纠缠是一种心理发展水平分化不清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分不清你我,分不清哪是你自己的事情,哪是别人的事情。

就像国家的领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那就很容易产生纠纷,造成纠缠,纠缠就是说不明白。

其实也不是,纠缠的人想要的是你必须满足我。左右不行的人都有一个核心诉求就是:你要改变来满足我。就是他为啥是那个样子的啊,他不是那个样子的变成我想要的那个样子的,我认为应该的那个样子的不就行了嘛。为什么他不能变成我想要的那个样子。

他们是因为强迫不了对方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来咨询。

我们心理科普学界总是在强调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看见真实的对方。

这群人就是那种绝不看见真实的对方的那种人,拒绝承认真实的对方,绝不接纳真实的对方的人。他们只想要他们想要的对方。

所以他们看不见别人,在他们诉说的事情里,全部都是别人,但落脚点都是自己。

某天看到心理学家张沛超的一个好玩的说话就是:神经症患者就是一帮活在死人堆里的人,整天用一堆条条框框限制自己,人格障碍患者则是死命要活到别人的世界里,仿佛他们只能在别人的眼中存在。

调侃的说法佷形象,但其实挺悲哀的,悲哀的点在于:我们看不见自己,才会象盲人一样跟一堆条条框框玩,整天跟条条框框大战。我们看不见自己,才会整天纠缠着别人能看见我们,希望别人改变来满足我们。

我们不能看见别人是因为我们无法看见自己,拒绝看见自己,不想去看见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尝试去看见自己呢?


02.

看见自己的关键:和你的感受和需求待在一起

看见自己的关键,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有能力跟它们待在一起。

不能看见自己的人也就是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没有能力跟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待在一起的人。

这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 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转化为别人的需求或者问题。

有一对伴侣咨询的来访者,妻子总是在指责丈夫,这不好那不好,嫌弃对方,问她,你整天嫌弃对方,是想获得什么?如果你不指责他,你会有什么感受?会发生什么?

妻子过了好大一会才支支吾吾的哭着说:如果不指责他,我就会很难受,我就会指责自己,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你看这就是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转化为别人的需求和问题的典型。

实际的需求就是:我觉的自己很差,我不满意我自己,我需要一些认可和赞美,我没有安全感。

转化成的现象就变成:

你很差,我指责你,所以我很好。

我对你不满意,所以我要指责你,这样可以让我满意。

成功的把自己的需求转化为别人的问题,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动力。我们都见过指责型的人,他们有很强烈的情感,只是他们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意识到在这种强烈的指向别人的情感背后强烈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匮乏感。

渴望被承认,渴望被认可,渴望被重视,渴望被爱,但是无法被看见,更无法被正向表达,就用一种转移或者反向形成的方式来变相表达,明明是索取,伪装成愤怒的指责。

我的另一些来访者,每当别人没有满足他的想象,瞬间就会愤怒,别人就会变成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很差的人或者道德有问题的人,在咨询中,他们被迫去感受,在这愤怒发生之前的感受是什么?

是受伤感,是失望,或者悲伤难过。

但是这种感觉太难受了,让自己感到太虚弱了,所以他们无法跟这种感受待在一起,就要逃走把他转化成另一种情绪,也就是愤怒。

愤怒此时是一种次生情绪,防御的是悲伤脆弱和难过虚弱。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需求背后看到那个我们被埋藏的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可能就永远无法看见真实的自己。

没有自己,谈何别人,边界也就无从谈起。

先有我,才有你。看不见自己,当然也就看不见别人。

更不允许别人就是别人,允许别人可以做别人。

 ② 我没有感受,我只有道理。

有的人他把自己的需求转化为别人的问题。有的人他是没有感受,全是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如此,非常喜欢谈大道理,喜欢用大道理去要求别人,要求自己。结果可想而知,喜欢跟他一起玩的人很少。

咨询室也有很多这种来访者,总是在不停的谈道理,谈原理,他没法谈一些具体的事情,他总是要把具体的事情变成一个理论层面的抽象,来跟你讨论。

你问他感受,他会很懵。说不知道什么感受,或者体会不到什么感受,就是很空白。

有的来访者会不停的跟你分享他看过的书,这本书如何有趣,电影如何感人,其实他们只是都在表达:渴望有人可以共鸣他们,看见他们。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背后这种需求。

共鸣可以给予别人疗愈。


因为表面上他们讲的是道理,实际上他们想要的是感情。

感受是人特有的东西,是一个活的东西,是一个流动的东西,但书本是死的,僵化的,道理是死的

为什么跟人打交道的时候,非要把一个活的东西变成死的才能交流,要把感受的部分拿到,过滤掉?

有的家庭就是这样,它不允许人是活的,不允许有活人,不允许有感受,也看不到别人的感受,他们整天在用道理交流。

另外,越是不太跟人打交道的人,越是容易有各种各样对人的定论的所谓“真理”,比如一些回避型人格倾向的人,坚持认为人就是某个样子的,比如男人就是花心的,女人就是需要被领导的,人性就是坏的,这个世界就是没救了的。

因为他们坚信某些理论,从而触摸不到真实的人。他们意识不到,这些坚信的理论,可能在防御某种感受,因为这些坚信的理论,他们无法跟人建立真实的联结。

这些理论是厚厚的有色的滤镜,隔在他们和真实的人之间。

据说现在有个词叫情绪价值,在能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的时候,先得能看见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才能看见别人的情绪别人的感受。

 ③ 和自己的要求待在一起。

有一类来访者是比较不折磨别人的,因为他们主要的精力就是在不停的折麽自己,当然也顺便折麽他们的咨询师。这种来访者就是上文张沛超老师说的,活在条条框框里的人。

活在条条框框里的人,就是活在对自己的各种要求里的人。简而言之,是因为自己要求过高过于刻板,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导致的强迫,焦虑或者抑郁。

听话的学霸,上进的优秀者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对于这种人来说,自己的要求太重要了,要求大过天,达不到要求生不如死,这种人也是极度忽视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的感受需要被重视。

他们看不见自己,只能看得见要求。

实际上要求代表的是早年内化的养育者的要求和标准,要求自己非要满足自己的要求,实际上是渴望满足养育者的要求,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要求的满足是希望达到这些要求后可以被别人看见,被别人接纳。

如果我们能感受到对自己严苛要求的背后是不被接纳的恐惧,不被认可的恐惧,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我们需要处理和面对的是这些情绪和情感,我们才能明白我们和条条框框做对的背后发生的是什么?

正是在那些不敢去面对的感受里,藏着我们真实的自己。

在每一个要求自己是超人的完美主义的不能不优秀的成年人身体里,都藏着一个曾经不被接纳的小孩,没有被看见的小孩在恐惧的发抖,脆弱的发抖

03.

不能看见自己是因为没有被看见过

我们看不见自己,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被人看见我。

没有人在意过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情绪,我们发生了什么。

相反,我们总是被强迫要跟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待在一起,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要求,为别人的感受负责,如此,就构成了我们围着别人构建的自我。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把这种过程就做假自我的形成,就是不是妈妈围绕婴儿转,去满足婴儿的需求,看见婴儿,让孩子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要表达我的感受。

而是妈妈要求婴儿来符合自己的需求,来适应自己。婴儿围着妈妈的需求和感觉构建自我,丧失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是由我的感觉,我的感受,我的需求组成的,我是主体的,流动的,能灵活的分辨事情,灵活看待对错、定义、要求的,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由各种僵化的要求、定义、好坏、对错、懂事等等构成的,后者就是假自我,让各种僵化的东西成为我的主人。

僵化的东西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别人。

没有被看见过的人就像一个处在黑暗里的人,“他的自身陷落在巨大的黑暗里”,我想起这句文学描述似乎是最形象的写照。

没有被看见过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感觉、需求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和需求。

要用看见的目光不停去清洗,像用清水洗掉污泥,才能露出污泥下人的真实的样子。

遗憾的是,真自我和假自我这种东西平常一个人是感受不出来的,除非遇到过不去的事爆发出症状,所以症状是个好东西,因为症状你才能尝试去了解你自己,把你从各种厚厚的淤泥中清洗出来,从黑暗拉出来,走向光的所在,

要感谢“病”,本质上人人都有“病”,是病让我们完善自己,走向成熟。

04.

那要怎么做


分析很多之后,总有人会问那要怎么做?

其实,了解自己就是在改变自己。那些把关注点放在怎么改变的措施上的人,他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感受,读文章时候的感受,他只是脑袋在读,所以他没有触动。没有触动,就会等着别人来教他怎么改变。

这其实可能就是一种假自我的症状,好像必须要别人给出个指导,然后必须按照指导来,自己像木偶一样,完全不能自主。

简单说几句,其实就是上文的重复。


 ① 一念之转。


对于满脑子都是别人的人,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需求的人,需要一念之转,转成我需要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别人怎么怎么样,就是意识到自己这样做背后的动力,那就是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需求,比如求认可,求关注,求被爱。


然后尝试自我负责,自己满足,或者找愿意满足你的人去满足。

 ② 多跟人打交道。


多跟人打交道,多关注自己的感受,人越回避跟人打交道,跟人打交道的理论越多,越不会跟人打交道。

 ③ 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自己先去满足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通俗讲学会自己爱自己。

在此基础上尝试敢于正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发出“我”的声音。

自己做不到,来找咨询师。

作者简介:daphne12345,达芙妮,心理咨询师,著有一书《高情商心理学》,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排版: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