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两个方面看亲密和独立

妈妈=我?

北京大学的朱莹教授和韩姝威教授,他们的团队运用核磁共振做了“母亲参照效应”实验,被测为中国人和西方人。

当自我为参照的时候,中国人的腹侧内侧前额叶被激活。然后说“母亲”的时候,这个脑区也会被激活。

而西方人则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

这个实验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或许你会惊讶于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竟然如此紧密。

中西方家庭关系

以前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在西方文化中,孩子18岁之后,父母很可能不会选择再给予孩子经济上的支持,同时孩子也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而中国文化中,大部分父母会尽力给孩子经济上的支持,而在法律上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我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特意留意了这种现象。

曾遇到过很多当地的学生是靠政府贷款,或者自己半工半读挣学费生活费的。当然也有家里提供经济支持的,但相对较少。而来自亚洲和中东的留学生,大部分是家里提供支持。

文化差异和需求不同

自己与家庭的距离,多亲密或者多独立,为什么不同文化或者不同人会不一样呢?

这里谈谈以下两点:

  •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 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

1.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倾向于为为更大团体的整体利益着想。而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父母为孩子付出,孩子关心父母,就成为了这种文化中的常态。

个人主义则更关注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团体的需要和目标。所以拥有更多个人主义文化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彼此的承诺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并不是两个对立的点,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某一社会文化会处于这个连续体上的一点。中国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那一端,西方文化偏向于个人主义一端。

2. 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

亲密与独立的选择,也和个人需求有关。

亲和需求是指寻求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追求人际和谐。

自主需求是指对自由和独立对渴望,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做事情,而不是受到他人约束。

每个人的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程度都是不同的,而他们也同时受到了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背景下,亲密被强调。而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主需求被鼓励。

3. 为什么我们和家庭的距离不同?

加拿大本地学生和留学生,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不同。一方面有学费高低的原因,本地学生学费低,留学生学费高;同时有文化背景的不同,加拿大倾向于个人主义文化,留学生大多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国家。

而包含在文化背景下,还有个人的需求不同。加拿大因为是移民国家,文化比较多元;而留学生也是接受了自己国家文化,以及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在两种文化中生活的人,和原生家庭保持的距离,可能是来自于对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的不同侧重。

我要多独立

又要和原生家庭多亲密?

还记得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实验吗?我们可能和妈妈以及原生家庭的关系,比自己想象中还要紧密。

独立和亲密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和妈妈的紧密联系也只是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对我们的影响,才是我们选择独立和亲密程度的参考。

既然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并不是两个对立的点,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那么我们可以在连续体上做自己的选择,不需要极端。

而亲和需求和独立需求也并不冲突,我们也可以斟酌考虑满足它们的程度。

  • 如果家庭对我们的控制过了头,过度干涉我们的婚姻和职业,那参考个人主义文化的思维方式、多满足自己的自主需求,可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 如果想家了,孤独了,不用硬撑着,认可自己集体主义文化的背景,允许自己追求亲密关系,少一些自主性也没有关系。

  • 如果和家里闹矛盾,可是家人重病让自己回去。如果觉得并不能原谅家人,放下集体主义文化的一些要求,先满足自己的自主需求是没问题的。如果感到很伤心,可以遵循自己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不用固执于自主需求,满足自己的亲和需求回家看看。

这份独立和亲密,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场景变化。但如果在固定的情景下有一个更稳定的距离,让家人了解我们在特定场景下的独立和亲密程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和家人有更棒的关系。

祝你找到自己和家最合适的距离~

原创:June六月你好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