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没办法”,是人的偷懒哲学

最近,一个朋友情绪沦陷了,睡前想得太多,睡眠质量超级差。

我问她,你都会想些什么,她说都是想些不好的东西,想来想去也就是自我否定,又自我开解。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自我否定。

在咨询室里,我听到过很多自我否定的声音,诸如:我是渣男,我不擅长处理亲密关系,我觉得自己很糟糕,我很自卑,我不爱说话……

这些自我否定的声音,如果把它们打包起来再贴个标签的话,三个字就够了,那就是“我不行”

我离“我不行”这个认知最近的时候,就在昨天上午,当时我制定了今日计划,可是坐在沙发上迟迟不动,不想动,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完不成。同事说完不成可以不用完成啊,可是对我来说这样也不行,我就是什么都不想干,因为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我感觉自己糟糕透了”这种感觉,是有好处的,好处就是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什么都不干。这个时候,糟糕的情绪,糟糕的认知就变成了一个温床,一个黑洞,让我可以沉迷其中。

在咨询室里,拿“我不行”做温床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当然,这个温床有点特别,它是痛苦的温床。

举个例子,有位女士,她对自我的认知是“我不会处理亲密关系”,所以,每次和老公发生冲突时她都束手无策,最后只能一个人躲到房间里痛哭。

“我不会处理亲密关系”这个认知将她封锁,让她停止思考。就像一个人想上十楼,但他对自己说你体力不行,爬不了太高的楼一样,每当他想往前走两步,就有一股力量拉着他往后退,告诉他“你不要走了,你不行的,别逞能了!”

“我不行”的声音就像是个紧箍咒,让人动弹不得,你越动,它就越使劲。它的力量仿佛很大,而你却很弱小无力。

假如你听从这个声音,就会一直活在舒适圈里。


但有趣的是,人的本能里是有着自我突破和自我实现的愿望的。


所以,人们会和“我不行”的声音进行对抗,这个对抗的过程也会让人感觉特别痛苦。因为人们在对自己说“我不行时”,总是会对自己附加上一句“你怎么能这个样子呢?”、“你应该…样呀!”

你看,人的内心世界是不是很复杂呢?

其实,说复杂也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你感觉自己不行的时候,想来想去也就是那些事儿而已,只不过你会在大脑里对“我不行”的事件和感觉进行循环播放。

当人带着“我不行”的声音想来想去的时候,看上去大脑很勤奋,其实是在偷懒。因为你没有向下进行思考和探索,你一想到“我不行”,就会被弹回到痛苦里,停止思考。


“既然都不行了,那还干什么呢!干脆什么都不要干了!”

这些话你熟悉吗?

可是,我不行不是事实,它只是一个认知,这个认知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呆在在舒适圈里以痛苦为食。

当你蒙上了双眼,还能走得远吗?

显然是不能的!你会寸步难行,摸摸门又退回去,摸摸门又退回去。

那该如何跳出“我不行”的偷懒模式呢?

在这里,我提供两个角度。一个是做事情的角度,一个是与人交流的角度。


1、核对目标,看看自己下一步能做些什么。


当你觉得“我不行”的时候,这是在和想法相遇,然而想法会制造事实,就像你觉得自己不擅长处理亲密关系,最后就只能被动的接受不擅长处理亲密关系的结果一样。

但是,如果你可以向自己核对目标,也许境况会大不一样。

比如,你知道你的目标是想处理好亲密关系,然后问自己下一步能做些什么,你会发现你可以为亲密关系做的事情太多了!

你可以求助伴侣,和他一起商量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你可以听某一个亲密关系课程,你可以送个小礼物给对方,你还可以和他出去大吃一顿……

重要的是,因此,你看到了许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就是行动的希望。行动会让你和真实相遇,而不是让你陷在自己的糟糕认知里无限负循环。


假如行动没有取得好的结果,起码你也尽心尽力了,这并不会损毁你对自我的看法。真正损毁自我看法的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会加固你对自我的糟糕认知。

2、走出去,和人进行交流。


当“我不行”的声音升起来时,人的内在是很热闹的,仿佛一个人唱出了一台精彩绝伦的决斗戏。

要想从决斗戏里走出来,你就需要和真人相遇。这个时候和人交流是有好处的,且最好是和人见面交流,因为见面交流会让你身在此情此景之中,而不是活在一个人的幻想里。


且和人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记住,行动会让人和真实相遇!会让人体验到鲜活而真实的感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和谁交流呀,大家都很忙,谁愿意和我交流啊?

打住,这又是你在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你还没试,怎么就知道结果呢?

话说到这,我想起了一句话:“你不限制自己,就没人限制你。”

捆绑了自己那么久,现在,你愿意邀请自己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晒晒太阳,吹吹风吗?

文:从朋朋  (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万事屋特邀咨询师)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