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辩论话题是“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 正反双方在场上争辩得异常激烈,以至于正方辩手臧鸿飞在现场就给大家真实地展示了什么叫“崩溃藏不住”。 就像宋丹丹说的:能藏起来的,都不叫崩溃。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最后的投票结果是正方赢,这说明“藏”代表了多数观众的心声,这其实也符合中国人内敛的文化特点。

站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我想说的是,“藏”,或者“崩”,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会更支持第三选择:疏!

01

先来说我为什么不支持“崩”

给大家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10月30日,福建泉州,监控视频下某餐馆里的一幕:监控视频显示,取餐高峰期,该餐馆人流如织,排号排到了70多。一位外卖员等候取餐,间隙中高声问店家:“73、75号还有多久?”店家则反问:“你这么大声有什么用?”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一句话点燃了导火索。

外卖员情绪失控,伸手打翻台面上已打包好的饭菜,店家见状,则持大漏勺砸了过去。

视频后半段显示,店家锅打脚踹外卖员;外卖员则坐在地上,崩溃大哭。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最后警方介入,店家赔偿外卖员4000元医疗费。

崩溃的结果是:外卖员被打,店家被罚。双方都为自己的崩溃买了单。

这是普通人的崩溃,损失都不大,都承担得起。

再来看一个案例:

今年9月,一段视频在网络热传,引发哗然:一领导因为报送文件的公务而暴怒谩骂下属,一巴掌扇到下属脸上,下属唯唯诺诺双手捧上材料,却又挨了一记耳光……一经曝光,网友怒斥:尊重必须有!该领导被撤职、降级、调离原岗位,还受到了“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这是一个领导的崩溃,撤职、降级、调离原岗位,外加行政拘留15日,是他崩溃的代价。

还有很多人,崩溃的代价更大——锒铛入狱,失去自由甚至是生命!

因为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所有行为买单!包括情绪崩溃后的行为!因为你只是情绪崩溃,不是精神分裂!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以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把幼稚和成熟形容得非常准确:

所谓幼稚是,既憋不住尿,也憋不住话。
所谓不成熟是,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
所谓成熟是,既憋得住尿,也憋得住话。
所谓衰老是,憋得住话,但憋不住尿。

幼儿时期,随地大小便,童言无忌,是因为生理发育不全,既无人责怪,也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等到了青春期,分管理智的大脑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全,尽管能够憋得住尿了,但依然憋不住话,会说一些过头话,做一些过分的事,所以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等到成年,就需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全部责任。

这里是用憋尿和憋话来反映人的成熟过程,把它换成情绪也是一样的道理。

崩溃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选择,是人的本能,就像小孩子,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哭,随时随地任由自己情绪释放的成年人,和一个随地大小便的孩子,行为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差别是:

孩子不需要负责,因为父母会为他收拾烂摊子,而一个成年人就只能自己负责。即使“我爸是李刚”也一样!没有人能够为你的“崩溃”买单,除了你自己!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我很赞同马东的话:十年前那次崩溃完之后,我就没有再崩溃,不是因为今天不值得崩,也不是我不想崩,是我无法面对自己崩溃的那个状态,所以你不用给别人交代,你就是交代不了自己。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02

再来说一说,

我为什么也不支持“藏”

因为成年人的“藏”和“崩”其实是一体两面,之所以会崩,是因为藏得太久太多,到达一个极限,必然会崩。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同样用两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南京地铁站里,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醉躺在墙角崩溃痛哭,“我和老婆来南京打工几年了,什么苦都尝遍了,为了签单,天天陪客户喝酒,我真的不会喝酒, 不会喝酒…”

十几分钟后,妻子闻讯匆匆赶来,男子再也忍不住了,像个孩子一样一头扎进妻子的怀里,“宝宝,对不起,我真没用,我对不起你。”看着眼前这个失声痛哭的男人,妻子心疼地抱住了丈夫。

尝遍了所有的苦,藏着不说,为了签单强忍着陪客人喝酒,也能藏着不说,在回家的路上终于藏不住了,借着酒精的作用“崩溃”了。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案例二:凌晨2点的郑州街头,一名醉酒男子因为找不到回招待所的路,独自坐在路边失声痛哭,被几个巡防队员发现。

当巡防队员用他的手机联系上他的母亲时才知道,他父亲在春节时被查出得了癌症,自己为了赚钱出来打工,却一直找不到工作,夫妻本来感情就不太和睦,现在因为老人得病的事媳妇又跟他闹离婚,他出来喝酒散心,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住的招待所,一时间各种忧愁涌上心头,这才崩溃大哭起来。

夫妻感情不和,他藏着不说,找工作不顺利,他藏着不说,老父亲得了癌症,他藏着不哭,最后却因为找不到回招待所的路而“崩溃”。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这两个案例是因为在网上引发热议,而被很多的人看到。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的人不是因为“藏”得太久而情绪崩溃的?我们只看到了他的“崩溃”,而没有看到他“藏”得辛苦!

还记得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吗?那就是一个因为“藏”得太久,而造成的“崩溃”发生的极端案件,毁了几个年轻的生命!

03

我不支持“藏”,

是因为它还有一个

很严重的潜在危害:抑郁症

崩是情绪向外,会伤到别人,而长期的情绪压抑不能向外释放,就会转而向内,把自己打趴下了,对一切都失望了,没有兴趣了,这就是抑郁症。

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丈夫就是这样一个隐形的“崩溃”人,表面上,他和往常一样,起床做早餐,出门坐地铁,正常的上班工作。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当有人发现他情绪不对、关心询问时 ,他笑着说:“我没事”。直到被诊断为抑郁症。

在我的咨询室里,无论是成年的抑郁症来访者,还是青少年抑郁症的来访者,无一例外,都与长期的情绪压抑有关。

所以,我不支持“崩”,也不支持“藏”,这两个都是极端选项。

03

我支持的第三选择是:疏

疏,百度百科解释是:疏通,清除阻塞,使畅通。把它作为一个方法来解决情绪问题,用一个心理学名词就是:情绪管理。


在我看来,情绪管理的原理就像大禹治水,不是去堵,更不能任由它泛滥成灾,而是引流疏通,让它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压力是持续性的,崩溃是瞬间的,练习对自己的情绪多一些觉察,就像是给你的压力容器安装了一个限压阀和预警灯,当压力预警灯亮起的时候,就像堤坝达到预警水位的时候,选择主动有计划地开闸放水,就可以把破坏降到最小。


如何获取一个容纳压力的空间?


在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个空间,无人打扰,专属你自己的空间。比如你自己的汽车,或者是你家的书房,甚至是公园里一个安静的角落。


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做什么呢?


借用情商专家张怡筠老师的一句话:四下无人做自己。

这里的自己,可以是最丑陋的自己、最疯狂的自己、最狼狈不堪的自己、也可以是最崩溃的自己,总之就是那个你最不愿被别人看见的那个自己。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在独属于你自己的那个空间,允许那些你不愿示人的自己出来,当你能够允许自己的这些不同面相存在,并给它们留出空间,让它们可以有一些自由的表达,它们才能够在你需要它们安静的时候配合你,不会突然跳出来捣乱。

当你想选择让自己任性一把,“崩”一次的时候,你可以在你的专属空间尽情地“崩”,只要不伤自己,想做什么都可以。

你也可以提前做好计划,是到山顶大声叫喊,还是到KTV里放声高歌,或者是找一个能hold住你情绪的人,可以是好友闺蜜,也可以找我这样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当你能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当你的所有情绪都能被你看见并接纳的时候,情绪也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唯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好父母和父母的好儿女,在孩子哭的时候你才有心情想尽办法逗乐,无论是扮可爱还是讲笑话;在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你才有精力关心体贴,无论是更衣还是做饭。

也唯有这样,你才能在职场做一个好领导或者是被领导重用的好员工,因为,情绪平稳,是一个被所有人看重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人成功幸福的保障。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04

学会管理情绪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调查显示,我国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仅占10.3%。


也就是说,10人里,接近9个人就会存在心理亚健康或者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看看网络媒体上经常报道出来的自杀案例,多半以上都是因为抑郁症,就知道心理亚健康是多么的普遍,而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不良的情绪表达习惯。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这是钟南山院士说过的一句话,很有道理。

成年人的崩溃,要藏?还是不要藏?其实还有第三选择

成年人没有崩溃的权利,更不敢肆无忌惮地崩溃,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的人太多,所以更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计划有准备的疏解情绪,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恢复到正常。

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在真正的大事面前倒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身后没有人替自己扛;而且,身后还有太多人需要自己挡。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要泛滥,也让你的每一滴喜悲,每一次冷暖,都被妥善得安放。


文:孙彩群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