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

前不久,一则寻人的新闻在网络传播。


大连市的曹茜2000年到德国留学,在2003年与父母最后一通电话后就了无音讯,17年来仿佛人间蒸发。近来父母双双患癌,希望能寻得女儿下落。


当时父母为了女儿能够出人头地,举全家之力,凑够7万送女儿出了国。现如今,却连女儿的消息都未曾有一个,是死是活也未知。


网络的力量很强大,后来经在德国与曹茜认识的知情人士了解,曹茜已经更名改姓,加入德国国籍,现任德国慕尼黑大学终身教授。


很多人都觉得女儿此举太不道义,毕竟父母养育自己多年,还倾尽全家之力来供养你出国,怎么可以如此恩断义绝?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新闻,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还是父母的角度考虑呢?

 

无独有偶,去年的一则新闻也是如此,王永强在1999年出国后,就与父母断了联系。之前,他先后考取中科院物理博士,北大物理博士后。至今20年。病危母亲希望能见儿子最后一面,所以发出了寻人启示,但王永强转达信息称,希望家人不要再通过媒体寻找他。而对于是否会和母亲相见的问题,他答复称“清官难断家务事”。


亲人在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是非常失望,在外人看来也是不可理解。

 

为何辛苦培养的高材生,在离开家庭后,就不再愿意与父母有联结呢?


大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父母与孩子有多大的仇恨,能让孩子逃开最重要的家庭联系。


很多人都觉得这件事上不管对错,孩子不尽最后一点孝,是不对的。父母毕竟养育了这么多年,怎能弃之而不顾?

 

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对抗世界风雨的避风港,更是成长的基石。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我们又怎能立足社会呢?


当孩子在外面遭遇危险,第一时间就要跑回妈妈身边,找回安全感。动物世界尚且如此,在孩子还没有能力独立生活时,动物妈妈们或者爸爸们就担负起养育的责任。遇到危险,它们也会第一时间保护自己的孩子。

 

那么对于孩子,她/他的体验,可能是外人无法体悟的。这么重要的东西被割舍,应该就是内心被伤透了,而且发现无法从家庭里获得更多的爱,可能更多的索取。为了让自己不被耗竭,只能选择割裂。

 

马斯洛是一位心理学大家,他与母亲的关系就非常恶劣,当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她的葬礼。这让我们一干学习心理学的同学无法理解,后来慢慢揭开面纱,到底理解了他。


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他是家里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而且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而母亲又极度迷信,而且性格比较冷漠暴躁。


有一次马斯洛带回两只小猫,母亲当着他面活活将猫打死。当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和震惊。马斯洛小时候生活很辛苦,童年总是孤独和痛苦的,他回忆自己从未获得母亲的关爱。


那么为什么童年这么悲惨的他能成为一位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呢?这应该归公于他敏感和内省,那时候为了寻求安慰,把书籍当成避难所。然后因为天赋高,学习优异,在以后的生活中才有了慢慢的改善。

 

确实,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外人,我们永远不能体会当事人的感受如何。所以很多文章在批判父母抑或孩子,都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清楚,没有事情可以通过对错来评判。

 

有些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爱,但是父母觉得已经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

 

这种错位,又有谁能说对错呢?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我们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些批判。父母有了自我反省的能力,才是孩子进步的阶梯。我们需要意识到是自己渴望成功的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了吗?我们是担心孩子未来受苦吗?于是就拿现在的时光去压榨孩子的快乐了。

 

没有证据表明,现在辛苦了,未来就会更轻松。人生没有轻松的旅途,每一段路程都要经历它原本的安排。这部分的轻松,大多来源于我们内心,如果儿时被呵护,就有更充足的安全感,那么无论外界多么辛苦,内心也是安稳的。

 

但是如果现在就把成功和害怕受苦压在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现在觉得痛苦,然后那股与命运斗争的力量越来越虚弱。现在社会的急功近利,想超近道,都已经慢慢显现出来后果。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抑郁症发生。


不被焦虑裹挟的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而有些父母,压根没有自我反省意识,更多的是在动物反应层面,有情绪就爆发,有需求就直接落地给孩子,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孩子成为了照顾父母的“父母”。

 

像文章前面说的那些父母,不知道会不会有反省的意识。当然希望这些孩子也有反省的能力。之前豆瓣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重新体验一次被呵护的感受,然后从自我照顾中慢慢成长起来,不再把这种匮乏传递给他们的孩子。

 

作为已经成人的我们,如果以往也是经历了重重伤害,我们不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原谅父母,我们可以去理解那个时候的彼此。接纳自己现在的状态,也接纳生命的形态。就像文章中的三位人物,可以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独立自主,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这倒是让我佩服的地方。


其实很多人在一起谈起自己的经历,发现原来大家的成长都是“伤痕累累”,那是因为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世界。

文:王丽芳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