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可能各位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第一感觉有点惊呆了——怎么可能“愿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呢?怎么可能还有人鼓励你有“被讨厌的勇气”呢?怎么可能有人想要被讨厌呢?是不是非常的不合乎常理?不,简直就是“反常理”!


而且,看了目录之后,你会发现,不仅仅是书的名字“反常理”,就连每一个章节的大标题、小标题也都是“反常理”、颠覆你原有的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认知点儿。夸张点儿说,就是毁三观。

 

坦诚地说,当我第一次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和你是一样的感受。

 

当我用了一整夜的时间一口气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停地拍大腿、不停地恍然大悟:“哇,原来如此,原来真相是这样啊!”三观被颠覆的心服口服之后,我明白了,对于不自信或过于自信、对于不满意或过度满意、甚至是每一个人来说,真的都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看起来有点挠心啊,那就允许你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和耐心,让我这个“导游”带着你来畅游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的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吧。

  

本书采用困惑的青年和智慧的哲人深入浅出的问答的方式,用青年“时而迷糊、时而清晰,再迷糊、再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改变思维方式和信念书写手法,来引导你,一步一步的探索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因为篇幅关系,我们选择以下几个反常理的论点来一一的探询。

 

 

01

世界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人生也是一样

 

反常理,有没有?

 

青年:为什么?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吗?

哲人: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青年:我吗?

哲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问题不在于世界怎样,而在于你怎样!”


这其实不就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情绪ABC理论和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念吗?

 

比如说:在春天和夏天交替时节,人们都是乱穿衣的。同一个地方,气温和地温是客观相同的,也就是说外部世界是一样的。但是街头却出现了穿短袖的,穿羽绒服的,穿西装的人同时存在。有的人感觉特别的冷而抱怨,有的人感觉特别的热而烦躁,还有人觉得不冷不热很舒服。这究竟是天气这个世界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呢?

 

再比如说:街头出现了一个只有一滩红色的液体的现场。有很多人在围观、拍照。然后一会儿网络上就有了“发生凶杀案的惊悚版本、发生发生了交通事故的惨烈版本”满天飞,而且还有图有真相。事实是:一个人拎的一桶红色颜料不小心洒到那里了。

 

再比如说:父子俩与一头毛驴的故事。父亲骑被批,儿子骑被批,一起骑还是被批;不骑被笑,抬着走又被笑……


同样的客观事件,进了不同的人的眼睛里、耳朵里,经过了不同的人的认知思维的加工出炉,就变得复杂多变、云里雾里了。如中国古语所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愚者见愚,蠢者见蠢。

 

难怪现在经常有人感慨:世界是简单的,复杂是自找的

 

所以,哲人说:“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02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是不是荒诞不经?


人们一般都会说,“我也不想发脾气啊,可是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哲人说:“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就像文中举的那个例子:一个妈妈正在非常凶地打骂孩子时,突然接到了孩子老师的电话。妈妈立马彬彬有礼、客客气气、面带笑容的和老师通了五分钟电话。挂断电话之后,妈妈立马又火冒三丈的骂起了孩子。


好像戏剧演员一样神反转。可仔细回想回想,现实生活中,我们谁没有上演过这样的剧情呢?“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场亮什么相”,不就是根据目的的需要在捏造情绪、切换情绪吗?所以,在生活中,真的是如果你需要,你就能够“把情绪收放自如”。

 

03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天呐,这句话真的好扎心。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曾经来访过的一名高中生。这名学生总是感到胸闷头晕,睡不好觉。医院做了多种身体检查,也没有检查出来结果。但观察起来,他身体的症状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心理需要,所以呈现出躯体化反应,去迎合心理需要)


然后他妈妈就给他找了一个中医开了中药。喝中药很辛苦,每一天妈妈把药煎过之后给他送到学校。他每天也都特别辛苦的喝下苦苦的中药。看起来好痛苦的样子。


在咨询的过程中,他很多次地说到:“如果不是因为我身体有病,我的成绩也不会太差。我的爸爸也就不会骂我。”

 

看出来了吗?他选择喝药来证明自己的身体不好。证明自己的身体不好,就可以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找到了合适理由,就可以让妈妈每天为他送中药而得到妈妈的关怀。

 

其实我自己有失眠的毛病,已经30多年了。各种方式治疗,基本效果都不够明显,我也为此痛苦不堪。


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突然明白:“不是我的失眠治不好而让我痛苦,而是我自己不想睡觉选择了失眠的痛苦。我喜欢在夜晚安静而又自由的时间里,看书或者写作。我不想让这段时间因为睡觉而浪费掉。”


当我明白了这个之后,我的睡眠就可以自行调整了:想睡觉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入睡,不想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看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而感觉不到困。

 


还有,现在有一种声音说:一些抑郁症患者并不想痊愈(当然,有的可能是潜意识支配的,意识不知道)。


为什么?


因为一旦痊愈,就必须要去承受正常人应该承受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就要去面对不想面对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

 

所以,文中哲人说“这种人(选择不幸的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其实这也就是现在网络上说的“用自己的可怜来勒索他人”以达成目的。

 

04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受害者情结、拯救者情结、自卑情结、自恋情结、讨好型人格等等其实都是在各种比较中求认同。


求认同就是在求价值感,向外求的价值感。而既然是向外求,就需要被认同、被看见。既然是求认同,就要收起自己的喜乐好恶去迎合别人的喜乐好恶。


可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标准,你怎么可能达到所有的人满意呢?为了达到别人满意,就把自己困在一个一个的标准、要求的枷锁之中,继而讨厌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总想要被别人认可,想要按照别人的规则去做,但那并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

 

阿德勒指出,与其说我们是被他人限制,所以才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倒不如说,其实我们更多地是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选择了牺牲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阿德勒说,我们要真正过上想要的生活,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之前,我对已经上班了还被父母、哥哥们各种安排、各种要求非常憋屈,所以我自认为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结果有一次当我在跟一位老师诉说时,老师说“那是你允许的!”


我诧异之后恍然大悟:“是啊,是我选择允许他们安排、要求,他们才会持续不断的安排要求啊。如果我选择不允许,选择没满足他们的要求被讨厌,那就不会有憋屈和受害者心态了。是我选择了自己的“不幸”,是我鼓不起被讨厌的勇气。”


看见即疗愈。之后我就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听话,有选择的不听话,结果和父母哥哥们的关系反倒比以前好多了。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其实就是典型的求认同、求关注而拼命委屈自己、满足别人的人。在每一段关系中都选择付出和隐忍,然后隐忍到一定程度求而不得的爆发。直到最后,成了真正的被嫌弃的对象。

如果松子从一开始面对父亲时就有着被讨厌的勇气,那在其他关系当中也一样会因为有被嫌弃的勇气而做回真是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由的。

 

哲人:


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活得自由。

  

当然,特别提醒的是: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做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有被讨厌的勇气是指的是做好真正的自己,自我与角色的和谐,而不是为了满足面子和关系的需求而丧失自我。

 

“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你需要合情合理合法的做好你自己,如果依然被人讨厌那就是别人的事了。”

 

 

当然,书里面还有很多反常理的观点,比如说:


  • 弗洛伊德说错了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这里不能够一一列举阐述。我说过了,我只是一个导游。我可以带你到景区里面的各个景点去游览,但是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就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了。

所以,如果你看过本文之后不明白或者看过之后有兴趣,那建议你一页一页的去读、去品《被讨厌的勇气》。


而我,也是在读过并实践过《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才有勇气在网上已经有许多大咖们写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解读之后,写出来源于我的认知视点下的读书感悟。


在此,建议你看过《被讨厌的勇气》之后,再去看《幸福的勇气》,然后再去读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可能

才真的能够明白:原来只有你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你才能够拥有幸福的勇气,你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你的人生也会就此就此不同。

 

最后 ,引用青年在一次次质疑哲人、然后又一次次再去拜访哲人的一段话来结束:“很痛快,但也有痛苦,痛苦不堪,就像扎了刺一样,痛苦不过还是痛快的,我与我对于先生的辩论好像已经有些上瘾了。”

 

愿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甘于平凡的勇气,接纳自己,活在当下,走向幸福!

 

 
 
 

文:王小女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