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来临,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

婚后的M都非常恐惧回父母的家,因为她感觉自己无法承担母亲的愤怒,愤怒的母亲会让她不知所措,无法面对。每一次从父母家回来,她都要两三天修复自己的憋屈与愤怒,有时候时间更长。

 

她甚至产生了自己是不被爱的、不够好的念头,也非常想逃离这样的父母。M感觉到,面对愤怒的母亲,她就是一个被捆绑与忽视的脆弱的小孩。而愤怒中的M与母亲,何尝不是一个受伤的没有能量的小孩子呢?

01

为什么愤怒

 

心理学研究表明,导致愤怒的三大原因主要是:恐惧、挫折、痛苦。

 

人们对尴尬或者失败的恐惧会导致愤怒的情绪;


脆弱无力无助的挫折感也会让人感觉到愤怒;

当我们感受到被欺骗的痛苦的时候,也会让我们先产生愤怒。

 

下面的两种人容易爆发愤怒:

 

俗称急性子胆汁质性格的人,天生对愤怒敏感,尤其面对挑衅时的天然反应方式,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冲动,产生非常快的愤怒。

 

还有一种是存在认知偏差者或者人格还不够成熟,用一种孩子气的反应来面对世界者,也容易产生愤怒

 

总之,愤怒是生活中一种随处可见的负面情绪。

02

愤怒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一、可怕的“野马效应”与“踢猫效应”

 

非洲草原上的野马最怕吸血蝙蝠,蝙蝠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常叮在野马的腿上,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吸血蝙蝠从容地吸饱血之后再离开。而野马拿这些吸血鬼毫无办法,最终会被活活折磨死。

 

然而,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对野马来说根本不足以致命。导致野马丧命的,是它们被蝙蝠盯上以后的暴怒和狂奔这样的剧烈情绪反应。

 

因此,有心理学家将生活中因别人的过失而大动肝火伤害自己的现象,叫作野马结局

 

“踢猫效应”是心理学家用寓言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愤怒情绪和糟糕的心情的传染链,随着社会关系链条,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愤怒者非但凭空发怒,而且欺软怕硬,事情过后往往因此会内疚自责。有时自己也明知不对,却很难控制。

 

很显然,愤怒在人际交往中的副作用是极具破坏性的。我们把愤怒丢出去,很可能会被反弹回来,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强行压制下来,又会造成严重的内耗,最终走上一条自爆的不归路。

 

、愤怒对生理心理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家用狗做过这样一种的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它看着笼子外面的另一只狗吃肉。

 

结果是,笼子里的狗在出现饥饿性病理反应之前,就已经被急躁、忌妒和愤怒的负性情绪支配而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其实,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在愤怒的过程中,血液会大量集中在四肢末端,令人的肌肉紧绷,并出现挑战、无畏等感性思维取代理性思维,使人迅速地进入攻击状态。

 

比如被人冷不丁骂了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会怒怼回去,在怒气的加持下,怼的时候气场也更加强大,更有威慑性,也让我们感觉到暴爽。

 

可以说,愤怒这种情绪在人类进化初期,人类在逆境中瞬间拥有异乎寻常的战斗力。这种从心理到生理的联动反应无数次挽救了我们祖先的生命。

 

但是,与愤怒的爆发力相对应,它对人体自身的破坏性。就像瞬间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一样,也意味着对人体机能的过度损耗。

 

研究表明,愤怒情绪不仅是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我们的血压迅速上升,血小板凝结在一起,容易造成动脉硬化愤怒会导致食欲下降,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可以不夸张地说,愤怒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

 

虽然也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怒发冲冠,凭栏处…..壮怀激烈”的气壮山河、千古传送的名篇,但是,社会文明与和谐的人际交往,以及我们的身心健康,都在提醒我们:愤怒的表达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

 

医学专家通过实验证明,在有效抑制易怒情绪的受试者中,死亡率和心脏病复发率会大大下降。

  

03

面对愤怒

如何做到好好地说话

 

愤怒带给我们的危害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愤怒与其他的负面情绪一样,其实就像一个喜欢求关注的小破孩,搞破坏只是他用来吸引你目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你给他关注了,他自然就不再那么闹腾了。

 

所以,在面对愤怒的时候,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了解认知,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自我调控,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确保自己明确具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也表达出自己的善意与关注

 

1当愤愤不平的情绪即将爆发时,怒火上升时,可以让自己先做几次深呼吸,反复地告诉自己这并不值得愤怒”;并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等等劝解。

 

2选择合适的沟通技巧。

 

我们明白,不管对方是我们的亲人,还是路人,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沟通或冲突向对方表达澄清自己不同的认知、需求、价值观,建立起清晰的界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良好的沟通方式关注的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样四个要素。使用这种充满爱与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能降低冲突程度,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爱的语言”,帮助彼此更好达成共识。

 

3、大千世界,和而不同。


有些情况下,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很好的转化情绪,也许还有可能生气,因为对方态度不好。很多人在道理上讲不过对方,感到愤怒的时候就会拿态度说事。也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那么我们就选择比较简单且直接的方法来安置情绪:发泄与转移注意力。

 

我们可以通过暴击枕头或者涂画来主动释放发泄愤怒情绪,将心中的愤懑、不平向人倾诉,从亲朋好友处得到规劝和安慰,缓解怒气。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还可以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或者在即将发怒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愤怒,尽快离开当时的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

 

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当你发怒的时候,怒火也许会烧及他人,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烧的是发怒者自己。

 

4从长远来说,可以通过提升自己,有效地管理伤人又害己的愤怒情绪。

 

① 可以自我觉察,让自己愤怒的情景有哪些,可以客观的分析那些事情与我们的感受需求,明白让愤怒的背后是哪些未被满足的感受与需求?

 

当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情绪往往也会跟着发生转变。解决了我们的认知问题,情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 处理愤怒的一个最重要的法则是,提高自己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客观评价能力

 

重新梳理过去痛苦的记忆一个很少被父母认可表扬的孩子,成年之后内心也会更渴望他人的认同因此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或者一个小小的建议时,他都有可能将它看作是人身攻击,从而自动做出“敌对”的反应,生气、愤怒各种情绪随之而来。

 

这种自动化的敌对反应正是来自于他与父母相处的模式。当下的冲突会激发我们的创伤记忆,使我们陷入到创伤的情绪状态中,丧失理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比自责、忽视创伤情绪更有意义的,是直面冲突激发的创伤情绪,重新整理创伤记忆,进而超越创伤。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M,可以通过成长内在小孩的学习,疗愈自己的创伤,成为有力量保护自己、维护亲情的成熟大人。


③ 苏珊·福沃德博士认为我们应该少一些反应,多一些非辩护性回应。因为当你任凭自己的情感变得一触即发,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控制,把主动权拱手相让。

 

非辩护性回应是指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不生气、不道歉、不解释或试图说服他人。

 

遭遇不被理解的批评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下面类似的句子来做回应,而不是愤怒的还击

 

  •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 噢,我了解你的想法了。

  • 很抱歉让你失望了。

 

如此会让对方的攻击被你化为无形,而且不会激化矛盾。

 

非辩护性回应意味着我们没有要求对方,不需要求得他人的肯定、不需要说服他人改变主意,也就意味着你不会遭到拒绝

 

5每个人都难免被负面效应影响,但每个人也都有能量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美国管理学家 Fred Luthans说,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两只狼,一只是积极正向的狼,一只是消极负向的狼,关键是你要喂养哪一只。

 

保持乐观豁达温和宽容的内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建议的改善方法:

 

① 保持良好心态的保持微笑。心态让我们对待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看法。从而避免因为生活中一些负能量的琐事影响自己。

 

千万不要因为生活节奏紧张而忘记微笑,给自己与别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善意与正能量。

 

②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冥想理想、书写、阅读等等习惯可以让我们充满活力,说出的话更有内涵与力量,更有智慧温和宽容的对待生活、享受生活。

 

③ 晚上给自己留几分钟反省、反思的时间复盘每天发生的事情,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关注、感受与需求,这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修养。

 

心态是正能量的源头,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心态,远离愤怒,“良言一句三冬暖”,开口的那一刻,你就赢了。因为自我悦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好运气,因为有一个词叫吸引力法则”。

 

参考文献:
1.《墨菲定律全四册》之《野马效应》
2.壹心理《如何用“非辩护性回应”改善与父母的关系》作者萧潇


文:舒雅清正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