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你是舔狗的那一方吗?

01

失恋的小李

小李是一个话不多、做事认真、喜欢看书的自媒体从业者。

去年冬天,在一个读书会上,小李认识了一个同样喜欢读书的女生,叫芸。在接触了几次之后,他俩对彼此都有好感,于是就确定了恋人关系。

小李经常在朋友圈撒狗粮。因为文采好,他经常用深情、浪漫的句子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别看他平时不咋说话,但却会用文字来传达自己的爱。

接触过他的人都很欣赏他的才华,也很羡慕他的女朋友真是幸福。

有一天晚上,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句“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就是:不爱了,但依旧祝福对方吧”。凭直觉,我感觉他的感情出现了危机。

果然,深夜,小李给我发了一长串的微信,证实了我的猜测。他在微信中跟我说:

“兄弟,我是不是很不会讨女生欢心。是不是我在太在乎对方,抓的太紧,让芸有压力了?我不是那种很会玩的人,感觉很闷,所以她有意见了?唉,太失败了我,她是我毕业以来,用情最深的,我太难了,恐怕以后她都再也不理我了!兄弟,我咋办?”

我看着他的这番话语,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他。一是我还不知道他们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感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外人实在没法劝说,只能陪在身边倾听。

我决定先问清楚在说,正准备发消息过去,他又发了一条信息过来,说:

“打扰兄弟了,我就是想太多了,今天一天芸没回我,让我心很乱。刚刚她说一天都在忙着,没时间看手机。睡啦,兄弟,有时间一块喝酒呀,哈哈哈!”

我真是苦笑不得,但又很明白这种内心纠结,因为我也经历过这种折磨。

02

自我价值

在情感中有多重要

在感情之中,对方的一言一行都能让自己怀疑,会反复的在脑子里确认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你会感觉到,越在乎,就会显得越卑微。

尤其对于缺乏自信、自我价值低的人来说,这种自我怀疑、自卑的现象特别明显。

他们不仅常在工作中自我否定和怀疑,更会在婚姻情感中出现自责和内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才形成这样的局面。

这种不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一般来源于童年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自身的性格以及周围人的评价等生活经历。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大,管教严格。当做的不好时,就会严厉的批评孩子,很少赞扬、鼓励孩子。

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确实不够好,因为自己,父母才这样生气,最终养成自我怀疑、自卑的心理习惯;

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来说,他会对身边人的行为和言语进行仔细观察、感受和自我解释,并铭刻在脑海里,不容易散去。

这会导致他们过度负面的解释外在的环境信息,从而回避或是反应过度,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形象和价值。

在感情中,自我价值低很容易伤害到自己,让自己背负太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从而患得患失,思虑过多而丧失机会。

同时,这种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还会误伤他人,因为你会不断的做些事情或说些什么来验证双方的想法,反而会给对方带去压力和烦恼。

因此,不管是在感情建立之前,还是在情感破裂之后,我们都需要学会为自己打造一个稳固的自我价值城墙,认可自己,欣赏自己,从而不会被随意击垮,变得自暴自弃或是冲动、暴力。

03

如何提升

自我价值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情感的漩涡中重拾自我价值感,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下面的5个步骤可以帮助你重新建立自我价值感。

第一步:下定决心寻求改变

为自己树立一个信念和目标,而不是一时兴起的打算。决心决定了你最后能做多少改变,是否能坚持。

第二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

多用正性的话语来鼓励、评价和暗示自己。你可以列出30项,你喜欢自己的方面。

就不要想自己那些不足的地方,因为我们太容易看到这些,进而讨厌自己了。

第三步:不要谦虚,勇敢说出自己的优点

也许你能轻松的写下来自己的优点,但是让你在别人面前来称赞自己,就不一定了。这时,我们通常会想:“我不能让别人觉得我很自大,我并不是一个自恋的人……”。于是,你就不敢说出自己的优点了。

其实,你可以列出自己的具体优点并向身边的人说出来,从而改变自我怀疑的惯性思维。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你需要向外界真诚的介绍自己的强项,而不是谦虚或自我降低。

第四步:倾听来自外界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当外界给予自己积极的评价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对方的客套话,于是自动的忽视它。

或者自己觉得并不是像外界说的那样优秀,于是再一次屏蔽外界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所以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学会接受外界的正面评价。

第五步:在细小的行为中不断做出改变

针对你想做出的改变,比如在公众面前来一个演讲,每周锻炼三次,或是让身边的人评价一下自己等,当你成功的做到时,就记录下来并给自己一些奖励。

等到你翻看自己的这些记录,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这么多,会感到一种成就感和看得见的改变。这样连续的坚持下去,你会慢慢的养成一种习惯,自我价值感也会显著提升。

如果你怎么也建立不起来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机构寻求帮助是很有用的。

文:贾江晓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