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等同于“感受”吗 没感觉也是一种感觉

今天我们分享一个你可以随时随地做的情绪觉察练习。

你可以在沟通的当下,工作的间隙,面临挑战时,或者需要休息的时候做这个练习。

这个练习将让你更深入的了解情绪背后的需要和需求,让你更清晰自己情绪的能量之源,会为后续持久修炼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做好准备。

先做一个准备工作:

深深的呼吸3-6次,每一次深呼吸,深深地吸到腹部以下的地方,然后停下来3-5秒,感受身心的感觉,然后慢慢吐气。在深深的吸和慢慢的呼之间,你可以放松肩颈,同时舒展臀部,让臀部感觉到禅修大师所说的“似尿非尿”状态。

然后自由的觉察以下三个部分:

01

觉察想法


这个想法就好像你内心的一个自动播音系统,它会自动化开启。就是你当下脑海中出现的任何念头,思考或者联想。即使没有任何想法,这也是一种想法。没有任何好和坏,丑恶和美好,道德和不道德。

你可以学习用客观的态度觉察你所想到的一切。你的觉察一定是当下的,此时此刻此。当下的觉察不需要仔细思考,不是回忆,是当下的感觉发生的事情时,真实的想法。

比如一位来访者在面对母亲抱怨,强势,他感觉很难受。我们引导他做一个觉察,他当下的想法就是:可能母亲最近太累了,或许母亲在担心什么?是不是我做的那件事让他感觉不安了?

02

觉察感受


你可以觉察此时,此刻,此地的感受。

你的感受包括心理感受,比如开心,自由,快乐,平静,放松,或者是担心,害怕,焦急等等。还有一部分是身体感受,比如感觉全身很舒展,很放松,或者肩膀很沉重,胸腔有点堵。

有很多人都会把想法和感受混为一谈。

比如上面的来访者,我邀请他觉察母亲带给他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感觉母亲太操心,性格太追求完美。感觉母亲太操心。这是当下对母亲的一种评价,并不是他本人当下的感受。

如何区分想法和感受?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是因为我们把想法和感受混为一谈,所以我们的情绪好像一团无法理顺的东西。

就好像我们打扫浴室时看到下水道口的一团乱糟糟的毛发一样。这样不利于我们对自己的清晰认识,也不利用我们管理自己情绪。

就像上面的来访者,我继续引导。他才发现真实的感受,是一种,害怕,紧张,担心,甚至恐惧,胸腔感觉很紧,背部感觉很僵硬,甚至有点酸疼,好像背负了很多东西,这才是他此时此刻此地聚焦母亲时的真实的感受。

所以,我们要区分开感受和想法的不同。

感受不是你的评价,不是判断,不是念头,不是思考。感受就是当下的一种身体或心灵最真实的的感觉或体验。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做这些觉察练习,可能你会感觉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也是一种感觉,可能有的时候是一种平静的,自在的感觉,有时候是一种麻木的,压抑的或回避自己感受的情况。

没有感觉也是一种感觉

一个中国的孩子在美国读书,我是他的心理顾问,他需要在人际交往和自我情绪管理方面提升所以来求助我的辅导。

我在网络上每周和他探讨,前面三次当让他觉察自己的感受时,他往往会停顿一两分钟,说好像没有感觉,然后又补充说是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觉。

后续接受了四五次辅导后,他开始越来越容易用丰富的词汇表达他的感受,还会使用很多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他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他已经开始对自己打开感觉通道,也对别人打开了敏锐感受的通道,他对人际关系中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有了更加准确的感知和觉察。

这些帮助他采取了有效的决定和更有能量的行动,他的人际沟通和关系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已经不需要一周一次来找我辅导,只需要两个礼拜和我工作。后面可能需要每年见我一两次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们做心理顾问的意义,可以说是陪伴他们开启了自己的感觉通道,开启了内在的智慧和力量。这种智慧和力量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的的自我成长都是唤醒你本来就有的能力和智慧的过程。

03

觉察行为


你的感受或想法会明显影响到行为效率。

一个对数学已经产生深深厌恶和无助感的孩子,他在做作业的时候就会坐在桌子旁边发呆,玩手中的笔,不断的上厕所,吃零食,你会看到他很多这样磨蹭拖沓的行为。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或家长只是关注他的行为,批评他不认真,不努力,而没有关注这个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我们还需要觉察我们的行为,自己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自己做了那些行动,真实的效率如何。这种觉察就会让我们理解到自己行为和感受,想法之间的联系,从而让我们更容易自我管理。

04

需求和需要


这三部分觉察结束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觉察所有这些背后的需求。

每一种情绪背后可能都有一种埋藏的很深的需求,我们需要觉察情绪背后那些没有被看到或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是什么。

需求是有具体对象的一种感觉和体验。比如我们要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居住的社区安全祥和,这些需求都是具体的。

比如上面那个在国外读书的孩子,他和朋友之间有矛盾,感觉朋友理解不了他,他感觉自己对朋友很真诚。

所以当他们之间出现矛盾以后,他感觉很难受,很压抑,身体很紧,这是他的感受的部分。

他再深入觉察,感觉到自己内心是需要性格和自己合得来的朋友的友谊,需求一些开朗的内心快乐的朋友,需求能够更坦率和真诚交流的朋友。

我引导他继续觉察,他觉察到自己需要的是,爱和被爱,需要归属感,需要快乐,需要被人支持和理解的安全感。

当他这样觉察下来,他再次客观思考了他和那位朋友之间的交往,感觉到或许他们是两种性格不一样的人,所以他决定拓宽自己的交往圈子。

在那个周末,他主动邀约了美国的同学,和他们一起看电影,聚餐。他后来告诉我,他感觉现在那种内心的伤心和孤独的感觉好像减弱了,他找到了那种快乐的感觉。

我们常常在沟通中容易发生矛盾或冲突,我们可以平静一下,看看沟通的初心是什么,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来沟通,要时刻觉察到我们背后的正向的需要。

然后要调整我们的需求,使我们的需求是健康的,现实的,合适的,然后抱着这样的需要和需求去沟通,你就不会轻易做无谓的争吵。

文:高晓墉  (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督导专业委员会理事,高校心理学教师、NGH催眠师、私人心理顾问,曾在华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华师大MBA、上海电视台、上海交大总裁班、以及多家企业分享过心理学与催眠课程)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