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你一起躺在草坪看星空!想想就开心!| 引导性想象

文:俏皮原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难得的五一假期,你结束了连续几个月一周996的生活,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了回家的地铁。你不想浪费这个期待已久的假期,一半的你想要去郊区的公园拥抱自然,另一半的你想要睡个懒觉然后补完这一周没看的综艺,你纠结到失眠,最终还是把闹钟关掉决定先给自己一个自然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焦虑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破坏性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除了上学为学业焦虑,上班为工作焦虑,甚至到了休息日,我们也会为了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放松而感到焦虑,让本该用来充电的休息日反而成了一大负担。


幸运的是,研究者提出的一个新的办法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休息日时间总不够用的困境,让休息日在发挥使人放松这一“本职工作”之外还能容量翻倍,让我们既能拥抱自然也能补完综艺。



引导性想象与缓解焦虑


“现在请你想象今天是一个阳光普照、温暖和煦的日子,你正在和风中乘着小船前进……”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咨询师用类似的话语来安抚焦虑的来访者,这种方式被称为引导性想象(guided imagery)。


具体来说,引导性想象就是通过外部的语言引导来使人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出一副属于自己的图像,在想象的过程中会使我们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体验,并且触发相应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比如在前文的引导下,你会在想象中看到自己正在阳光下划船、听到划船发出的水声、感受到阳光照在脸上的温暖与河水偶尔溅到身上的冰凉、闻到河水与阳光混合产生的独特味道,在这些感官的共同作用下,想象出来的场景会变得非常生动,你会觉得自己置身其中。


引导性想象不仅仅使我们好像身处身处之中,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想象一副场景可能比真实体验要更好,因为在想象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少关注环境中不愉快的方面,而是集中精力在更有意义的环境特征上。比如当我们想象自己在沙滩上时,不会去在意自己脚上是否沾满了沙子,或者烈日是否会晒伤我们的皮肤,而会集中精力在沙滩最美好的部分。


在经历引导性想象之后,我们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从而减少焦虑感,因此引导性想象已经被用作一种有效的缓解焦虑的方式


大自然与缓解焦虑


除了引导式想象这一外界干预措施之外,大自然本身也具有缓解焦虑的功能。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处于大自然之中能够增强我们的活力、减少我们的压力、使我们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感。也就是说,相比于城市环境,人们能够更好的从大自然中获取缓解焦虑的力量。


甚至对于运动或者散步这种常见的解压方式来说,也是在大自然中完成更好,研究者发现在户外锻炼能够降低人们的焦虑水平,但是在室内锻炼却可能提高身体的焦虑水平;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散步后,有71%的人感到紧张感减少,但是在购物中心散步后,却有50%的人感到紧张感增加,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大自然中活动时能够更好的发挥身体活动带来的解压功能


所以,下次不如把健身前的热身运动从跑步机转移到户外来进行。


强强联手 | 基于自然的引导性想象


既然大自然与引导性想象都能够降低我们的焦虑感,那么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首先,引导性想象能够促使人们将多种感官都聚焦于场景环境中最安全或者是最舒适的地方;其次,自然环境中包含更丰富的内容,能够更好的调动多感官的配合,而且人类的感知系统也善于捕捉自然环境中的信息,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产生强强联合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想法,研究者提出了基于自然的引导性想象。研究者请确实具有焦虑症状的参与者完成了基于自然因素的引导性想象和基于非自然因素的引导性想象,发现基于自然因素的引导性想象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参与者的焦虑水平。


哇!有了这样的解压好物,当我们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事情而身心俱疲时,不用再为休息日没时间去拥抱自然而烦恼了,来一段基于自然的引导性想象,让录音中的引导者带你完成一次只需十几分钟的走进自然,你可以在海边玩沙,也可以在森林中漫步,在想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疗愈力量。


不过,等到真正有时间后还是希望你能够真的去到想象中的地方,毕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做出最生动的想象



学堂君


原来现代人的焦虑已经包含了“我要怎么开心”这种奢侈的烦恼了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总把负面情绪太当一回事了?仔细想想,很多焦虑的问题源是人类一直都有的,但只有现在才成为了焦虑,才成为了负担。


或许我们应该把一些“吃什么东西?”、“玩什么项目?”、“做什么放松?”这样的纠结作为一种生活的快乐源:不去遗憾失去的那个选项,径直去享受留下的那个选项~

参考文献
Nguyen, J., & Brymer, E. (2018). Nature-Based Guided Imagery as an Intervention for State Anxiety.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1858. doi:10.3389/fpsyg.2018.01858

作者简介:俏皮原,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