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低落了,还需要去找咨询师吗?

在“临门一脚”前放弃咨询

当你对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产生疑问时,或是最近一段时间情绪都处于低迷状态时,会在第一时间寻求心理咨询吗?

如果你已经打算好要约个咨询师聊聊,但是在之后的几天里,感到自己的情绪好转了些许,你还会去找咨询吗?

在当今社会,当人们更加了解心理学时,也会更主动的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意识的去自我觉察。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或是本能的感到难受痛苦时,我们有了解决“它们”的需求。

心理咨询是需求所带来的结果。

但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自己的那股“难受劲儿”好像已经过了时,强需求就消失了,这时候,心理咨询好像就变的可有可无了

人们在“临门一脚”前选择放弃,通常有两个原因:

需求只是伪需求

需求被回避

伪需求是指,这个情绪状态在正常范围内,这个问题并不会过多的影响这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比如人们自身的调节能力较强,可以通过跟朋友聊聊或者通过身边的关系来进行自我调节,比如人们通过找到了核心解决并处理了情绪问题。

如果这个情绪问题确实被解决了,且之后都没有出现,那么人们以后都不会再因此而痛苦难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确实没有必要去接触心理咨询。

还有一种情况是需求被回避,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并没有得到解决。


当他们情绪强烈时,会产生求助咨询师的想法,但情绪总归是波动的,当这种非常强烈的情绪缓解后,他们会觉得“我是安全的”

他们逃避了面对情绪、处理问题。对于求助,也是缺乏动力性的。

所以,情绪只是暂时被忽略、回避甚至压抑了,下次情绪再被唤起时,体现出的行为就是情绪反复:

痛苦→产生需求→想进行心理咨询→忽略/回避/压抑→觉得麻烦→循环往复。

暂时性的安全



然而,压抑和忽视只是暂时性的安全,会有爆发的一天。

一些人会因为太痛苦,去向外界求助,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照顾自我的表现,因为开始心理咨询,往往意味着直面内心世界,是需要勇气的

但另一些人,出于观念问题,比如认为“心理咨询是变态、心理有疾病才会去看”、“我没那么严重吧”;出于信任问题,比如无法信任眼前这个陌生人可以将自己脆弱的一面全部接纳时,是不会去求助心理咨询的。

当他们生活受到了影响、情绪排解不开,孤独、郁闷、焦虑甚至得不到来自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时,伴随着自我认知功能和觉察力的受损,则可能出现各种心理疾病,甚至自残、自杀等行为。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状是不正常且会产生严重问题的?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其实是需要去找一下心理咨询师呢?

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统一、心理活动缺乏内在协调性、人格不稳定,是需要去精神科就诊的,不属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

这里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是一个对比,指的是心理情况没有上升到需要去精神科就诊,但并不一定是说心理正常=没有心理问题

心理学把心理正常人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又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这两者都属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

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个月,不会影响或者轻度影响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

严重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一般超过2个月,对个体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影响较大,有的人甚至无法继续工作或学习。

一般而言,当生理出现变化,出现一些持续性症状,心理(例如抑郁症前驱症状:兴趣消减,情绪消极等),是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师干预的 所以,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师干预,需要判断的两点是:

1.求助的需求是伪需求,还是被回避/忽视了。

2.目前的状态,是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

助人自助



当然,每当我们讨论到心理咨询,大家常说的一个词是:助人自助

当人们遇到问题,咨询师确实能给出最专业的协助,但心理咨询是需要动力性的。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们总是不强迫、不诱惑、不推销、不强制推荐,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有需要的人。

咨询师可以给予来访者的,是关注、倾听、接纳;是认识、了解自己、整理内心世界的机会;是看待自己和关系的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培育一些心理能力(觉察、共情)。


当你的心理/情绪问题并没有到需要求助的程度时,可以学着去认真体会自己的内心,去尝试自我觉察,去面对情绪,解决问题。

当你感觉内心有两种声音,觉得快被痛苦吞没时,也别忘了,咨询师就像一个坚实的后盾一样在你身后,他们会陪伴你度过一些最艰难的时刻。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治疗,也是成长。


咨询师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他们的一个有效的建议,是可以嵌入到来访者的生活当中的。就像是一块恰好的、本来就存在,却没有被发现的拼图。


心理咨询也能在有效的咨询工作中,帮助来访者,使他们的人格越来越完善,社会功能越来越适应。 


在面对问题时更多的去爱自己,关注自己,自我觉察,在困境里向外伸手,都是我们在变好的路上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本文作者:Carmen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壹心理学院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