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吗?分手就进精神病院的那种

作者:所长任有病
来源:抑郁研究所(ID:yiyuyanjiusuo)

当代红男绿女的爱情观:身可单,情可无,唯头不可秃。


嘴上说着“我可以”,真当有一个人要走进自己生活的时候,全身上下每一个毛细孔都写满了拒绝。



关系要开始时,他们很佛:


“我们谈恋爱吧!”


“都行,看你。”


关系即将结束时,他们更佛: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分手就分手,下一个更长久。”

在这种冷藏式的恋爱模式里,时刻秉持“你进一步,我进一步;你退一步,我退一万步”原则,宁愿失去爱的能力,也不愿意错付。


为什么发生关系变容易了,

建立深度关系却这么难?

联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关系逐渐可量化。


从前车马很慢,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扇门,现在登陆探探10分钟就能约到8个附近的人。


为了不成为“拿得起,放不下”的一方,大部分人在一次次相遇、了解、争吵、分离中,将自己驯化成没有感情的杀手:不相信完美的爱情童话,遇见喜欢的人更多的是克制和理性,严格遵守“不强求”“不告白”“不承诺”的冷恋原则。


性冷淡是假的,爱无能是真的。


这种对他人的“爱无能”逐渐演变成了“独身主义至上,游戏人间最真”。



类似上图的立论随处可见,是因为很多人混淆了两个概念:

爱情≠付出

单身=独立


Eric Fromm在《爱的艺术》里写到,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

把“没有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粉饰成“不进入婚恋关系的自由”,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爱无能”的长期疲软状态——

我们学会了一个人如何享受生活,懂得了怎样把自己变得更有趣、提升性吸引力,却逐渐失去了主动爱人和维持深度关系的能力。

那些关于爱情的毒鸡汤错在哪里?

毒鸡汤一:我必须变得更好,才会有人来爱我。

信息传播没那么高速透明的时候,我们的比较对象可能只是邻居家的小胖。

现在一打开手机,点开热搜榜,“比较对象”变成了网红二代,一下子从“过得还行”跌到“啥也不行”,开始戏谑地用“先挣他一个亿”来掩盖内心的焦虑和愤懑。

当这种社会资产的焦虑蔓延到情感中的时候,关系逐渐变成了极具功利性的等价交换:只有变得越强,才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残忍的事实是,变强只是逃避问题本质,把矛盾转移到价值模型上,这个锅财产、权力、外貌、才学、社会影响力统统不背。

举个?,“求偶指南”产品市场上(如“PUA”“Ayawawa理论”),倍受推崇的“A女D男说”就曾教育大众:、


按财富和地位把人分为四等A,B,C,D。


女人都想嫁给比自己优秀的男人,于是出现D女嫁C男,C女嫁B男,B女嫁A男,剩下A女。


男人都想娶跟自己相当的女人,如A娶A,B娶B……但没办法,只有没自己优秀的女肯嫁自己,最后剩下D男。

在此类犬儒主义式逻辑的鼓吹下,婚恋市场越来越像菜市场,大家明码标价,各自挑来拣去。

然而,一个人的价值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质变的可能性却不大。

也就是说,就算拥有了更好的足以成为谈判筹码的外部条件,不学习爱、不提升爱的能力,即使找到爱自己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无法和对方长久地维持爱的关系。

毒鸡汤二:我们要共同进步,关系才能长长久久

有一句爱情金句是”好的爱情,会让你们都变成更好的人。”


金句实践在情感关系里时,却通常会使人迷失自我。


且不论性别差异和环境影响,光是两个独立个体,都无法拥有相同的成长速度。

一味地强调“共同进步”,甚至以此为关系是否优质的检验标准,往往会导致某一方的自怨自艾,自罪自责。


一段关系中出现差异化认知时,物质条件和精神层次暂时“落后”的一方会开始产生“我不配”“我不够好”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将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越拉越大,甚至造成关系的终结。

没有人能在不断努力中达到完美。


在一段关系里,即使双方没有实现肉眼可见的成长,也并不妨碍我们好好爱人和被爱。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并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毒鸡汤三:只有时刻保持完美,爱情才会持续保鲜

情感经历越是波折的人,越容易对自己持有负面认知,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爱无能从心理咨询角度上来看,实际上是缺乏爱的一种表现。


因为早期经历中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安全感不足,所以在亲密关系里没有自信。


为了掩饰“不自信”,只敢让他人看到自身强大、光鲜的一面,这让他们觉得安全。

但是,无论把自己保护得多好,只要两个人足够亲密,就一定会看到对方不够好的地方。


为了追求关系的保鲜度而不愿意脱下磨皮面具,不让别人看到你的脆弱,不给他们机会陪伴,其实是自动阻断了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可能。



我们总以为身披铠甲才可以保护得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但过分强硬反而连拥抱都没法给予。真正的强大不是不需要别人,而是敢于表现出需要,也愿意被别人需要。


在爱的人面前袒露伤痛,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建立深度关系,

往往不是发生在高光时刻

曾经与男友做过“拉近伴侣关系的36道题”,里面有一道题是“你人生中最糟糕的回忆是什么?”。

当时这段关系刚刚开始,一切都还小心翼翼。而我也对“自我剖析”时刻保持着警惕。


但那一次我决定诚实一些,对他讲了我耿耿于怀的童年创伤。


面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他一直抱着我轻轻地说:“没事,我能理解你”。


我不敢诉说的秘密没有被轻视。


那个不浪漫不唯美的瞬间,却成了我们关系质变的重要节点。

美国心理学家 Robert J. Sternberg 在“爱情三角理论”里提出,完美爱情(Consummate love)需要同时具备三要素:激情、承诺和亲密。



我们不羞于谈激情,也敢于去承诺,但总学不会亲密。


这是深度关系里的爱无能,也是深度关系中的爱缺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具备充足的内在资源,只要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让个体没有理由动用防御机制,一个人向上的力量就会破土而出。

爱无能,实际上是由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缺失,资源没有调动起来,种子缺少了阳光雨露。


任何深度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在一朝一夕间,在保存个体完整性和个性的前提下,相互深入。就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被阳光雨露滋润后,总有一天会发芽。

当抑郁症碰上爱无能,

我们应该如何调整?

一个好的爱人,是可以帮助伴侣治愈原生性格缺陷,强化精神抗体,并提升对幸福的感知力、降低抑郁易感性的。

相较于正常人而言,对学习事业生活都失去热情的抑郁症患者,在情感里更容易“爱无能”


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TA需要的是医生和药物,而不仅仅是一个爱人。


不应该因为自己生病了,就把对方当成解药。


没有任何一种选择、任何一个人,会是终极解决方案。

无论是对抑郁症患者还是正常人而言,如何构建健康的情感关系?拆分根源就是——


遇到爱的能力:


1、要有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能力;

2、遇到TA后要有承接爱的能力;

3、缔结关系后要有持续维系深度关系的能力。

主动爱人的能力:


1、我有表达爱的能力;

2、我有持续爱的能力;

3、我有让对方需要我的惯性。

等待是大多数爱无能患者的状态,并且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遇到「天生对的人」的好运气。


与其绝望叹惋没有爱的运气,不如成长为后者,拥有更高阶的、爱人的能力。

作者简介:所长任有病,公众号:抑郁研究所(ID:yiyuyanjiusuo),用有温度的方式提供抑郁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