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匮乏,有可能是幸福观出了问题

文: 伯凡时间
来源: 伯凡时间(ID:bofanstime)

幸福是人生的必修课题,为了追求幸福,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愿意为之吃尽各种苦头。学生为了考一所好大学,披星戴月地在书海和题海中顽强奋战;民工们为了在家乡盖一所大房子,为了子女的学业,甘愿不辞辛劳地在异乡漂泊;单身人士们为了找一个好的归宿,即使每周进行一次相亲也不厌其烦。即使身份、职业不同,但人们追求幸福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对于幸福的追求让所有人都殊途同归。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是以目标为载体的,是人们在拥有了某种东西、达到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目标后所产生的一种巅峰愉悦感。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目标已经越来越容易追求到(例如,曾经只有富豪才能开上的奔驰宝马,现在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买到),这意味着人们的幸福度也会随之而相应提高。

然而,世卫组织公布的不断增长的抑郁指数、焦虑指数告诉我们,想要得到幸福还远远不止如此。

对于获得了某个具体的东西、达到了某个具体的目标是否能带来长久的幸福,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进行了一个调查研究——他访问了很多在大学中接受终身职位审核前的教授,对于得到终身职位对自己幸福感的影响。

由于名额有限,参加审核的教授们必然一部分可以得到,一部分得不到。当丹尼尔问他们“如果你得到终身职位,你会有多快乐”时,他们回答说“当然会喜出望外,这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标。”丹尼尔继续问道“你会快乐多久?”教授们回答“余生都会很快乐,因为这是我努力很久的目标。它不仅可以让我获得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也可以帮助我从这场不成功便成仁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而在问道“如果被拒绝,得不到终身职位会痛苦多久”时。他们回答说“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这是我们多年来努力的目标。”过了一段时间,当这些教授已经知道终身职位的最终审核结果后,丹尼尔去访问那些教授当下的感觉,正如他们当时的回答一样,得到职位的教授喜出望外,并且感到余生都会倍感快乐。而那些没有得到职位的教授则很难过,并觉得自己会沉浸其中,难过很久。

三个月后,丹尼尔又去访问了他们,六个月后再次去访问了他们。但这时的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丹尼尔和他的同事发现:几乎每一个人,不管是得到还是没得到终身职位,他们都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水平。

对于那些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教授来说,终身教授职位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只支撑了不到六个月之久。从这里可以看出,幸福并不会因为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达成就永久实现,我们总是说:“等我拥有XXX就好了”。但是往往最终会发现,当拥有了它之后,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接着继续陷入痛苦之中,甚至焦虑感会更加强烈。

同样的困惑也发生在泰勒·本·沙哈尔身上,高中时泰勒是一名壁球手,他对于幸福的逻辑是:“必须通过身体或心理的艰难与忍耐去赢得冠军,通过赢得冠军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一定会让自己最终获得幸福。”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他终于在16岁那年获得了全国壁球比赛的冠军。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那种所谓的幸福快乐感消失了。他甚至无法再重新想象出当时的兴奋感,随之而来的是毫无缘由的茫然和沮丧。

泰勒的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都名列前茅,甚至通过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学府哈佛大学的申请。然而他却感觉自己一直都不快乐,为了搞清其中的原因,在哈佛大学攻读计算机学位的泰勒将专业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如何变得更快乐?

泰勒系统性地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来找到决定人们幸福度的因素,在完成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泰勒发现:人们幸福度的不同往往源于幸福模式的不同。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定义不同,也导向了不同的结果。

人们通常会表现出4种幸福模式,第一种幸福模式就是“忙碌奔波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占大多数,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甘愿为之承受现在的痛苦,奔波忙碌。这是因为社会通常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因此导致人们常常只看重终点而无视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达到终点的过程会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有一部分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解脱,同时这种快乐非常短暂。为了继续获得快乐,只能转而投入另一个目标中继续奔波忙碌。泰勒曾经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他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也得以在世界顶尖学府哈佛求学,但他获得的快乐非常短暂,他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快乐。

第二种是“享乐主义型”,这类人与“奔波忙碌型”相反,他们认为,所谓幸福的生活就是要不断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值得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直到有更好的乐子再说。他们的格言就是“逃避痛苦,及时行乐”。但只注重眼前快乐的他们,往往会因为现在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未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这一类人最糟糕,他们往往已经放弃了对幸福度的追求,如果说奔波忙碌型是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是为了现在而活,那么虚无主义者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他们通常是被生活的打击所击倒,只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中,感觉人生毫无希望。

经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研究,泰勒发现还有一类人,他们的幸福度是最高的,这类人就是 “感悟幸福型”的人。在他们眼中,眼前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

他们不仅追求结果,同样也享受这个过程。他们没有把所谓的过程当做一种敌对性的负担,而是另外一种收获和喜悦。

例如他是一个学生,学习并不是他考取学府所背负的压力和负担,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时可以享受到知识带来的惊喜和满足;例如这样的一名咖啡师,他不会把制作咖啡单单当做赚取薪水的辛劳,而是能够在每一次拉花、手冲的过程中体会到技艺精进的快乐。

可以看到,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在享受过程,感受自己技艺精进所带来的愉悦。相比于达到目标的高潮,这种愉悦感轻松而持久,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更加自信,更加认同自己。

这也是在泰勒研究的课题中,幸福度最高的一类人群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基于此,泰勒开始改变自己对于幸福的认识,通过更加注重过程的美妙而获得了更多的幸福体验。

有时候幸福感和快乐感的贫乏,很可能是我们的幸福观出现了问题。所谓的幸福并不只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结果,它常常像我们爬山的过程,既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而是享受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伯凡时间(ID:bofanstime)。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