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 | 记忆系统的“三重门”(上)

1934年,在意大利的小镇庞蒂图,一个名叫凡科·马格纳尼的孩子呱呱坠地。在故事的开头,没人能够预料到,这个孩子和故乡有着一种微妙而神奇的羁绊。这羁绊以记忆为纽带,无声地滋长与蔓延,跨越了地域,也跨越了时间。

24岁的时候,马格纳尼离开了庞蒂图四处游历,此后余生,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生养自己的小镇。60年代,他定居于美国旧金山,不久之后却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病——每天晚上,他都会狂热地梦到庞蒂图,在梦境中,关于小镇的那些细节一次又一次生动地浮现。

很快,回忆冲破了夜晚的牢笼,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白日的生活,觉醒状态下,那些场景与画面也铺天盖地而来。最终,马格纳尼觉得,能够平复这些内心影像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梦中的小镇画下来。接下来的20年里,他拿起画笔,用无比精致的细节和明丽爽朗的色彩,画出梦境中故乡的模样。

凡科·马格纳尼

多年以后,摄影师苏珊·史瓦琛贝格带着马格纳尼的画作集来到庞蒂图,从他绘画的角度拍摄了每处场景。苏珊和我们都惊奇地看到,现实的小镇和马格纳尼的画作,何其相似。

苏珊拍摄实景vs马格纳尼画作

与马格纳尼不同,我们不曾有过这样离奇的经历,一场怪病之后,在光怪陆离的梦境的引导下,近乎精准地描摹出故乡的景色。

与马格纳尼相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在人脑偌大的空间中,储存着无以计数的场景、人物、文字、动作和情感。

你,是否曾经问过自己,这些过去,如何钻进了你的大脑?

这,要从记忆系统的“三重门”谈起。

01

第一重门:感觉记忆

安静的影院中,屏幕上每秒钟闪过24幅静止的画面,但为什么我们却感知到了连续的场景?

静谧的夜空里,一个光点快速划过,但为什么我们仿佛看到光点拖拽出一个小小的尾巴?

这是感觉记忆的作用——当外界的刺激停止之后,还有一种感觉的滞留或残存,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时间和可能性。

最初,感觉记忆是否存在,是一个争议许久的话题,直到1960年,一个经典实验给这场争议划上了休止符。

当时,在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心理学家乔治·斯玻林进行着自己的博士后研究,借助仪器向被试迅速呈现了一张张卡片,上面写有3-7个字母或数字,呈现的时间只有50毫秒(1秒钟的1/20),随后,被试需要整体报告出自己看到了什么。

当卡片上只有3个项目时,所有被试的正确率都是100%,但随着项目的增多,正确率也随之下降,大多数被试能够记住3.8-5.2个项目,平均的记忆广度是4.3个。

实验做到这儿,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感觉记忆的容量只有4.3个项目,数量有限到可怜巴巴的境地……

庆幸的是,斯玻林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留意到,很多被试经常说,自己看到的比之后记住的更多,并且当他们记下第一个字母或数字时,其他的就忘记了……

这些话,让斯玻林开始思考,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复述能力是有限的,但感觉记忆的储存容量在这个限度之上?

为了验证这一点,斯玻林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局部报告法。

图片来源:彭凯平. 清华大学公开课:心理学概论(来自学堂在线).

这一次,被试会看见三行字母和数字,卡片消失后,铃声响起,根据高、中、低音的提示,只需要汇报其中一行。

这一次的结果令人惊讶,不管随机抽中哪一行,被试都能复述出那一行的项目,准确率达到了76%。由此推论,当呈现了12个项目的时候,被试一定至少“看到”9个,才能信手拈来一般汇报出任意一行的内容。

根据实验结果,斯玻林绘制了两条曲线。

图片来源:亚当·哈特·戴维斯.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M].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17.

如黑色曲线所示,整体报告中,不管面对多少个项目,感觉记忆“容量”似乎都被固定在4个左右,停滞不前;如蓝色曲线所示,局部报告法发现了一种潜在的趋势,随着呈现项目的增多,感觉记忆的“容量”也在增加,被试在那个瞬间“看到”的,远远多于“说出来”的……

甚至,顺着蓝色曲线的趋向,我们可以预测,伴随着呈现项目的增多,实际“看到”的也在不断递增,只是受制于时间,在那个瞬间,被试至多只能说出4-5个项目。

斯玻林的实验揭示了,大脑中存在一种快速遗忘的、像照片般的记忆,那个瞬间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但它们在头脑中保存的时间极短,很快就飘散而去了——这就记忆系统的“第一重门”,感觉记忆

除了斯玻林实验中的图像记忆,感觉记忆还有声像记忆这种形式,这种记忆也有着莫大的功效,可多次用于恋爱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救场”。

例如,女朋友或班主任在你面前絮絮叨叨,你心不在焉地左耳进右耳出,对方冷不丁来一句,你在听我说话吗?你一个激灵,赶忙从头脑中残存的声音里提取一两个词,回应道,“嗯,听着呢,你在说……”

不知道多少次,这样的感觉记忆救了你的小命。

那么,感觉记忆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是一种比较“原汁原味”的记忆,例如,你看到了啥,听到了啥,脑海中残存的就是啥。

第二,储存时间很短。视觉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秒钟,听觉范围内,大约在0.25~2秒之间。

第三,储存容量很大。没错,容量很大!!!只是受制于时间,无法表达出更多的内容。

概而言之,感觉记忆就像是大脑里有个快闪式的照相机或者录音笔,那个瞬间你看到了也听到了,但它们倏忽即逝。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入口,在这里,绝大多数刺激信息悉数登场,却又转瞬而去,很快就消失无踪了,只有受到注意的一部分“幸运儿”,转向了记忆系统的“第二重门”。

02

第二重门:短时记忆

想象一下,你正开心地数着一叠钞票,一个个数字欢快地在你唇间跳舞,突然,有人跟你说话,打断了数字的舞蹈……你应付完这个没有眼力见的家伙,再次转向手头的钞票,却一下子懵圈了,老子刚才数到哪儿了?

那个数字,明明一分钟前还清晰地保存在脑海里,现在却浑然忘却了。

那个数字停留的位置,是记忆系统的第二重门,短时记忆

在时长上,短时记忆颇有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假傲娇,假如它可以和感觉记忆对话,风格大致是这样的——

短时记忆:哥们儿,你顶多记2秒钟,我比你强!

感觉记忆:有多强?

短时记忆:我能记几十秒呢,但不会超过1分钟!

感觉记忆:呵呵……

在容量上,短时记忆也有自己的特点,可通过一个小测验体验一下……

图片来源:丹尼尔·夏克特, 丹尼尔·吉尔伯特, 丹尼尔·韦格纳等. 心理学(第三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一眼扫过一行数字,你能记得多少?

用一张纸把后面的数字遮住,先从第一行开始,盯一秒钟,盖住,几秒之后,试着写下刚才的两个数字。

so easy!

接着,纸张下移,看第二行,一秒钟,盖住,几秒之后,试着写下第二行的数字。

以此类推,继续……

你会发现,随着行数的下移,难度也在递增,直到某一行,你卡壳或者出错了,没有正确地回忆出全部的数字。止步之前,你所能正确记住的最后一行的数字个数,就是你的短时记忆广度。

不出意外的话,你能够正确复述的数字,大致在5个到9个之间。

1956年,乔治·米勒对类似的记忆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众多的实验中,数字7出现得特别频繁,其他数值也是围绕着7上下浮动。随后,米勒发表了《神奇的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限制》一文,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

看到这儿,是不是有些失望?闹了半天,还赶不上感觉记忆,只能记住这么点儿东西,要这货何用?

可是,微妙的是,“7±2”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你的理解程度和知识经验会影响到这个储存量。例如,下列两个范例的字母总数相同,都是13个,一眼望去,你更容易记住哪一个?

范例1:BM  WN  BACCT VNA SA

范例2:BMW NBA  CCTV  NASA

我猜,绝大多数人会记住第二个。

范例1乍看是无序的字母,你需要在大脑中腾出13个项目的空间,这已经超出了“7±2”的范畴,是个极难办的事儿;范例2则是4个“有意义的组合”,只需要4个存储空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搞定它们。

所以,完整而客观的表述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当我们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外界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也如同施了魔法一样,不断在扩充和增大。

综上,短时记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两个“有限”。

第一,储存时间有限,一般保持在十几秒之内,不超过1分钟。


第二,储存容量有限,共计7±2个组块。

并且,作为记忆系统的中转站,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经过复述,很快也会消失不见,如果经过了复述和加工,则有可能转向记忆系统的“第三重门”。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 丹尼尔·夏克特, 丹尼尔·吉尔伯特, 丹尼尔·韦格纳等. 心理学(第三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彭凯平. 清华大学公开课:心理学概论(来自学堂在线).
[3] 菲利普·津巴多. 探索心理学(视频),2001.
[4] 亚当·哈特·戴维斯.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M].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17.
[5] 格尔德·米策尔. 心理学入门(修订版)[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6] 黄希庭,苏彦捷. 心理学与人生(第二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7] 杨治良. 记忆心理学(第三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 Paul Bloom.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来自网易公开课)
[9] 一郎档案. 七位发生意外后获得超能力的人全都有这共通点. 搜狐网, 2017
文:于格  (来源:于格的格子铺  ID: yg_gezipu)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