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终极拷问——改变从何而来?何时来?

在最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和我的几个来访都一致感受到了他们成长的喜悦。这些进步让我的来访们为自己感到惊喜、自豪,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并被他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不懈努力所激励和感动。

他们的成长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1、对自己了解和理解的加深

了解指的是,他们越来越能够形容、概括、描述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有哪些特点;他们对心理上的自我意象的感知越来越清晰、明朗。


而理解指的是,他们开始明白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我为何会有这些困扰,而别人没有我为何跟别人不同等等。

2、自我分析


可以在咨询以外的时间运用动力学的思维方式觉察到自己的心理冲突并加以思考,提出假设,甚至可能得出一定的解释,并能够再回到咨询中和咨询师就他们对自己的新发现进行深度的讨论(这个过程一定程度上和卡尔·霍妮在《自我分析》里提到的相似,它是一种个体心理功能的提升)

3、防御机制的改善


原始的防御机制(比如分裂、投射、否认等)越来越少,成熟的且更具环境适应性的防御机制(比如幽默、升华、利他等)运用的越来越多。


越是原始的倾向于分裂作用的防御机制,副作用越大,个体需要付出相当的心理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的代价;越是成熟的倾向的与整合的防御机制,个体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小,越有利于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满意度的提高

在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进步的基础上,其实自然而然必要会带来人际关系的改善。来访开始有能力脱离、结束一段对自己具有伤害性的关系,开始有能力选择并建立和维持更适合自己的、利大于弊的人际关系。

5、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


当来访内在心理冲突得到有效缓解,外在人际关系环境也得以改善,来访的成熟的防御机制良好运转时,个体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用于压制心理冲突和由于外部环境导致的强烈的负性情绪,自然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工作、学习中。


因此这时就会表现为来访注意力集中水平的提高,智能的顺畅运用,学习效率、工作效率恢复或提升。

6、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提高

能够更快速、自在的适应陌生环境,并融入。

几乎可以这样说,个体以上这六个方面的进展,是逐渐递进的,前一个进步往往是后一个进步的准备,后一个进步是前一个进步的成果。最直接的效果是带来原有症状的缓解,其次是个体对自身满意度的提高,幸福感受的增加。

当然,成长是来之不易的。是熬过了很多个看似没有进展的咨询小时数,在泪水和汗水的灌溉下,才开出的小花儿。


我对比了一下这几个有明显成长的来访(两个神经症水平(冲突模式),一个人格障碍水平(缺陷模式)),总结出了一些共性,发现他们在咨询中的进步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条件。

1、时间的投入

基本上遵循来访问题越严重需要的时间越长的规律,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咨询的小时数。毕竟咨询以外他们投入了多少小时来进行心理学的思考难以量化。


我发现,两位神经症水平的来访,他们比较明显的进步几乎都发生在30个小时之后。而人格障碍水平的来访,明显进步发生在200个小时之后。

有相当一部分来访,在30个小时的心理咨询后,负性移情会比较明显的涌现出来。30~40个小时这个阶段会是对咨询关系的挑战和考验。

对来访的考验在于,他是否能够耐受对咨询的失望,不确定的感受,对很多假设还不能做出满意的解答的未知。


而对于咨询师的考验在于,如果在这个负性移情非常明显的阶段,咨询师能够抓住机会去讨论、解释、处理负性移情,来访也有能力表达对咨询和咨询师的负面感受。然后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修通负性移情,那么咨询通常会推进一大步。咨访关系会更为牢固,来访对心理咨询如何帮到自己、以及对自己的理解也会迈进一步。

但是如果30~40个小时的阶段没有熬过去,如果来访脱落了,或者来访不能耐受失望、挫败、理想化破灭等等而暂停咨询,或过段时间再重新开始,那么咨询的进程、咨访关系、来访对自己心理运作的理解等等都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倒退,然后再经历在咨询过程中重新进入、经历并处理负性移情的阶段。

这个阶段无论来访在哪个咨询师那里都不可避免必须经历的,如果这个阶段不能修通,那么咨询有很大风险面临中断,来访对自己、对自己的亲密关系的理解将无法深入,无法产生改变。

2、频率

神经症水平的来访,几乎每周一次,连续不间断的咨询。

人格障碍水平的来访,大概一半的时间是每周两次的频率,另一半时间是每周一次的频率,同时这会受到于来访在经济和心理上承受能力的影响。

在来访自身心理功能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力性心理咨询每周两次的频率效果是最佳的。

每周两次会让咨访关系更加牢固,从而会更有利于尤其是在客体关系方面有为的来访,内化咨询师这个新客体和咨访这段新的关系。来访对自己的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连续,对防御机制的处理更游刃有余。

3、咨访关系(治疗联盟)

在动力性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是一切发生的基础。

神经症水平的来访,通常不会有严重的客体关系的问题,即使有困惑,也不会严重到有信任缺陷或亲近缺陷的程度,因此相对人格障碍水平(多有客体关系的缺陷)的来访,更容易建立起和咨询师相互信任、良性合作的关系。

而建立起一段这样的咨访关系,需要时间。同时来访和咨询师在人格特质上的匹配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基本上需要咨询师自身及在专业性上,是比较开放的、接纳的、不批判的。

和人格障碍水平的来访建立关系需要的时间更长,有时也许工作了一百个小时,都在不断的围绕建立一个有效的治疗联盟而努力。


此时,咨询师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理解越深入,越能够有耐心的陪伴并帮助人格障碍来访度过艰难的关系建立期。(当然,失败的时候也很多,有些非常严重的早年客体关系的缺陷,导致来访无法和任何人建立起信任、安全、亲近的关系,因此会直接导致咨询的失败。)

4、始终聚焦于向内探索

探索和解释我们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并理解这种反应。包括但不限于主体我的想法、感受和采取的行动,以及为何会这样。


在不断去理解为什么的过程中,来访者逐渐能够串联起自己现在的困扰与个人早年经历、亲密关系之间的关系。逐渐能够理解当下存在问题已久的思维、行为、感知模式,与个人历史有着怎么的关系。


当来访者能够从内做出一个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时,ta当下有问题的模式开始松动,并对新的模式保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改变开始发生。

不要误会,这不是一个像实验室里找出并证明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过程,过去发生的事情,没有人能够证明它们一定导致了什么,或者它们一定跟我们现在的问题有着某种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从个体主观层面对客观发生过、经历过的事情做出自己最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解释的过程。或者说这是一个个体重新赋义自己的过程。

这个重新赋义的过程,让个体散落的、不连贯的、相互冲突的自体意象,得以像拼图一样拼成一副有意义的解释得通的图像。

往往在这个过程里,个体感觉到理解了自己很多的困惑,感受到了自我的连续性,甚至被压抑的童年经历逐渐浮现。最终,理解了为何成为了现在的

这个向内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它需要来访有较好的内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象征、运用比喻的能力。


在谈论曾经、现在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基础上,来访可以和咨询师一起提炼出意义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这些事件对来访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换个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心智化的能力。(可以参考公众号上我的另一篇文章《动力性心理治疗适合哪些人?》)

向内探索之所以会带来成长,是因为ta不仅提高了个体心智化的能力,而且可以给个体提供向外改变的动力和潜力。这几个来访都有一个相似的感受,在向内探索的过程中,发掘出了许多他们不知道自己具备的心理资源,这些资源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

5、耐心

能够忍耐暂时的看似没有进展的状态。

来访要能够理解并同意事物的变化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人而异,可长可短,但只要你持续积累,质变迟早会发生。

量的积累过程中,这几个来访都做了类似的工作,比如:


尽可能地将自己脑海里的想法、感受不加评判的在咨询中和咨询师讨论;


尽可能地记录或留意自己的日常状态、梦、偶尔发呆走神时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并带到咨询中和咨询师讨论(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的咨询频率,是无法达到自由联想的程度的,顶多算得上有条件的联想,潜意识内容仍然被压抑的死死的,所以要争取通过其他宝贵的自由联想的时刻,抓住浮现的潜意识,促进潜意识意识化);


不厌其烦地提出假设、反思、尝试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再验证或推翻,并重复这个循环;忍耐失望和暂时不能理解的状态。

这个量的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练习用一种新的、有别于个体过去常用的、心理动力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和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过程,直到质变发生,个体开始用不一样的方式思考、感受并理解、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在这个忍耐的过程中,尤其会凸显前面提到的治疗联盟(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因为这个过程不是单方面的,它考验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面对未知、挫败、沮丧、甚至可怕的停滞但又坚持不放弃的能力。


最后想说,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本文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也能为其他还在咨询中艰难前行的来访者提供一些同路人的参考,打打气。


不坚持一下,怎么知道自己不会改变呢?

文:王晓彦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