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双人舞”

最近看完《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这本书,对心理咨询有些新的认识。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改变父母与孩子的不安全型依恋,提高父母的养育能力。我觉得,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对于心理咨询,同样可以借鉴。

书中强调,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在孩子想要离开父母探索时,支持孩子独立探索;同时,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在孩子想要亲近父母,寻求安慰、保护时,能提供情感慰藉。

孩子需要对父母成为“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需求,时刻在变化。可能上一秒想要独立探索,需要父母成为“安全基地”;下一秒变成想要父母成为“安全港湾”,获得父母情感慰藉。

心理咨询师通常有两种风格:一种较为主动干预,比如认知行为、催眠等短程取向;一种较为支持来访者成长,比如精神分析取向。

以前我认为,不同取向的咨询风格,整体上相对稳定:要么偏向采取主动干预的风格,要么偏向采取支持咨询者成长的风格。

相对稳定的咨询风格,影响着心理咨询的匹配性:有些咨询者,偏好主动干预的咨询师,希望咨询师是“专家”,主导咨询过程,提供指导建议;有些咨询者,偏好支持自己成长的咨询师,探索自身,提高自己。

看完《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这本书后,我认识到,类似孩子对父母,“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需求时刻在变化:

每一个咨询者,每一次咨询中,咨询者对咨询师主导咨询过程,和支持自己成长的需求,同时存在,时刻在变化。

有些咨询者,偏好主动干预的咨询师,不意味着只须咨询师指导建议,咨询者照做便能改善——咨询者会出现不照做的情况。这类咨询者,同样存在需要咨询师理解、支持自身探索,如同想要亲近父母,寻求慰藉、照顾的孩子,也会想要独立探索,而不是一直听从强大的父母照顾。

那些偏好支持成长咨询风格的咨询者,有时也会希望咨询师能够掌控咨询过程,需要体验到咨询师强大、有力量,可以依靠、保护自己。如同独立探索的孩子,也会想要亲近父母,获得照顾、保护。

如果偏好主动干预风格的咨询者,想要咨询师支持自己成长时,没有得到咨询师的及时察觉和满足,咨访关系便出现裂痕,对咨询进展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偏好支持成长风格的咨询者,想要体验到咨询师有力量指导,可以依靠没有得到满足,同样可能造成咨访关系裂痕。

咨询者的“独立-依靠”需求,在每次咨询中都会时刻变化。


而这种变化通常在无意识层面,咨询者自身都未能觉察,无从表达。如果咨询者的这些需要没有满足,会在无意识层面体会到,会通过意识或无意识的方式,表达对咨询师的不满。

这对咨询师提出极大考验——需要觉察咨询者瞬息即变的“独立-依靠”需求,转变自己的咨询风格,匹配咨询者需求。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这本书提到,心理治疗的疗效因素,在于无意识层面的互动。由于咨询者的“独立-依靠”需求瞬息即变,咨询师想要在意识层面,及时匹配咨询者需求的变化,几乎不可能,靠的是咨询师无意识层面互动。

1966年拳王阿里与米尔登伯格的拳击比赛,阿里53%的左拳速度,米尔登伯格36%的左拳速度,比一般认为最快的视觉反应0.18秒更快(见《母婴关系》一书)。

这样的出拳速度,看到对手一拳打过来,视觉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来不及传递给身体做出躲避反应,一拳已经打到身体了。可实际的拳击比赛不是如此。

这意味着在意识层面作出反应前,无意识早已识别对手反应,提前做出躲避反应。这便是双方的无意识层面互动。

《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母婴关系:人生第一步》《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这些书中,呈现出对母婴互动的研究,发现母婴互动存在大量的双方无意识互动。

这种双方的无意识层面互动交流,在心理咨询中同样存在。

咨询师做到跟随咨询者瞬息即变的“独立-依靠”需求,需要训练无意识互动。心理咨询就像一场双人舞,咨询者和咨询师无意识互动配合起舞,而不是每次舞步的移动,都需要语言告知。

艾瑞克森式催眠的理念之一是“跟-领”:

咨询师先跟随咨询者,适当引领咨询者,“跟-领”依据咨询者状态交叉进行。


心理咨询的双人舞也是这样:咨询师有时要跟随咨询者,由咨询者领舞;有时要主动领舞,带领咨询者。


咨询师敏感把握“跟-领”的交替时机,是艺术,是咨询师功力的体现,需要咨询师全心投入咨询中,关注咨询者。要做到这点,需要咨询师尽量把自己“放空”,才能全心关注咨询者。

咨询师“放空自己”,用精神分析的话说,涉及觉察自身反移情,减少咨询师防御;用认知行为疗法的话说,涉及识别咨询师的功能不良信念。

咨询师修炼自身,便是提高咨询中的无意识互动能力,提高“跟-领”的艺术。


如同跳舞一样,双人舞一开始,双方缺乏默契,可能会有踩脚,“跟-领”的分歧。允许犯错,但经过摸索,双方能够越来越配合。心理咨询过程,咨询者也会允许咨询师偶尔犯错,没有跟上自己的需求变化。

可如果咨询者经常感到,与咨询师不在一个频道对话,即是咨询师经常没有跟随咨询者需求。如同双人舞经常踩脚,一个往左移,一个往右移,跳舞体验极差,咨询者当然会换舞伴,结束咨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认为不需要完美母亲。对于心理咨询来说,需要的也是“足够好的咨询师”,多数时候能够跟随咨询者的需求,匹配“跟-领”的变化。

咨访关系即使偶有裂痕,咨询者会提供修复的机会。作为咨询师,一定不能肆无忌惮的挥霍这些机会。

珍惜,调谐,心理咨询的双人舞才会渐入佳境。

文:许标  (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