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会故意拖延来访者的疗程吗?

文 | 俞林鑫
来源丨怡宁心理(ID:hzynxl)

一般来说,一位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总想给予来访者最有效的帮助,这既是咨询师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也是来访者利益的最大化。

假设我能在十次以内把一位深受焦虑抑郁或人际关系困扰的来访者治愈,相信这会带给我最大的回报,无论是金钱的、名声的外在满足,还是成就感或意义感等心理满足。

现实的情况是,来访者的病情往往是在困扰了多年之后才来求助,而且在童年期有着诸多的缺失或伤害,那么,改善的过程也不是短期的,而是确确实实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数月到数年)。无论是症状层面(如焦虑抑郁的情绪)或人格层面(如自尊、关系、防御等)的改变,都不太可能一蹴而就。

这种客观上的困难往往会成为来访者质疑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改善?」「咨询师会不会刻意来延长我的治疗进程,以便于赚更多的钱?」相信有这种质疑的来访者并不少见。

从咨询师主观上而言,希望来访者做得长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你去见一位健身教练,他可能会推荐你一个百余次的力量训练课程,并讲出诸多合理的理由。这既是为你身材健美的考虑,也有他想赚钱的私心。

咨询师私人聚会时,怎样留住来访者、对来访者脱落担心等,往往是经常讨论的话题。毕竟,大多数咨询师一周的咨询量并不能达到饱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一位咨询师的来访者已经开始排队等候,那么,他刻意留住来访者的动机就会减弱了。相反,当一位咨询师的来访者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甚至入不敷出时,那么,千方百计留住来访者的动机会大大增强,甚至于讨好来访者(延时、随意增加咨询次数、在休息时间安排咨询等),无意识地打破咨询框架的情况时有发生。

咨询师也是人,完全理想化的咨询师是不存在的,他或她也有私心。如果来访者因为看到咨询师不够理想化的部分而失望甚至抛弃,这恰恰是来访者的问题。正确的心态是在现实层面评估咨询师的能力、品质及问题,而不是全盘否定。你不需要找一个全好的咨询师,只需要找一个够好的咨询师就行。

那么,心理咨询界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呢?所谓过度治疗,类似是题主所说的,来访者已经不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却一直在接受心理咨询。研究发现(只可惜我暂时查不到这篇文献了),过度治疗的情况并不存在,心理治疗的服务还远远跟不上来访者的需求。

如果能够遇到一位遵循治疗设置,一次一次规律出席,并慢慢接近治疗结束的标准(见后面),然后进入结束阶段,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咨访双方都会有很大的获益。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来访者并不多。

大部分来访者是在还没有足够达到症状缓解或人格成长的情况下结束咨询的。有些是略有好转就不做了,有些一直抱有强烈的怀疑,有些只是想做一次或几次试试看,一旦到了要投入于咨询的关口,他或她就自动退出了。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看很好理解,400-600的治疗费用(甚至更高),疗效又不明显,周围人的反对(大多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反对来访者前做咨询),以及潜在的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对暴露痛苦的畏惧等等,不得不让来访者一次又一次重新评估是否要继续咨询下去。这种持续地质疑反而让他很难全心投入到咨询中来,而后者往往又会影响到咨询效果。

来访者在没有达到治疗目标的情况下结束咨询,对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是一种负面影响。对来访者来说,治疗失败了;对咨询师来说,不得不承受来访者脱落所带来的自尊扰动与分离焦虑。

总体来说,在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还不够健康的情况下,咨询师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信任感差,两者都会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来访者愿意放心地掏钱消费,咨询师也不用再为生计所迫而过度努力或过度包装,那么,心理咨询行业才算是真正健康成熟了。

如果真的要说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那么顾客反而是那些做个人体验的心理咨询师了。很多咨询师一做个人体验就是好几年,几百次,优质的咨询师被个人体验者占据了资源,不能给真正需要的来访者提供服务,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可能是一种资源浪费。心理咨询师是否一定要接受个人体验呢?研究发现,如果从咨询师胜任力的角度来说,做不做个人体验与咨询师的胜任力并没有相关性。

最后,作为来访者来说,你可以评估一下自己是否需要结束与某位咨询师的咨询,标准如下:(参照了《心理动力学疗法》一书)

1、发展出较为强大和现实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

也就是说,你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都有了明显的、现实的提升,这种能力让你能够以更成熟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2、改善人际关系。

你发现你现实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如在关系中更放松了,更有自主性,更能表达愤怒了,关系上的平等、尊重、理解越来越多了。

3、转向更健康、更具适应性的防御机制。

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投射性认同、分裂、否认、原始理想化越来越少了,成熟的防御,如幽默、升华、理智化充分构建,以及更具适应性的行为方式,如主动沟通、表达情感、处理问题等。

4、改善功能。

不仅包括症状的缓解,还包括更好的工作和娱乐状况,如改善性功能、提高创造力、提高放松能力等。

5、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反思自己,通过自我分析来安抚情绪,而不再一味地依赖别人来帮你解决。

6、独立行动。

你开始独立地解决问题,参加不同的团体,找到一份更合适你的工作,而不再依赖咨询师的指导和肯定。

作者简介:俞林鑫,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专职心理咨询师,致力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改变。俞林鑫心理工作室(ID:psychotherapist_ylx)。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怡宁心理(ID:hzynxl)。

排版:小鲸鱼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