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被看,猛男也落泪,这届网友到底怎么了?

之前,一个被看手机引发恐慌的话题迅速升上热搜,话题内容是:当别人拿自己手机时,就会有种恐慌的感觉,虽然手机里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东西,但就是不能给人看。 


 有网友表示这简直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话题。

警惕手机被看的背后实际上是边界问题。

 

谈起边界,不由得想起我经历过的一件事,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作为转学生,我在一个亲戚家待过一段时间,那时,我的父母定时付钱给他们,于是我得以单独住一个房间。


有时外出会顺手把门锁上,在我看来那是随意为之的举动。有一次,那家的长者似乎早已不满我的做法,那天晚上,他坐在饭桌的一侧,把长久以来堆积的不满用不屑的语气说了出来,接着漫不经心地看向我的方向,严肃地告诉我他们不欢迎像我这样锁门的客人,让我以后也别锁门。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正式地感受到自己边界收到侵犯,尽管不舒服,但愿意改变了习惯。直到一年后我离开。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个让我感受到强迫的经历,让我格外关注边界的课题,倒不是说,我因此变得妥协,在别的地方也不再锁门,而是这个让我不舒服的心结驱使我要找到更多边界合理存在的佐证。

 

边界的存在,到底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习得的功能,还是人天生的本能需要?它是关系的隔阻还是关系延续的必然?对于被侵犯边界的我们,又该如何争取边界和捍卫边界呢?

 

树立自己和周围的边界在心理学上有许许多多的依据。



首先外在我物理距离最权威的说法来自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研究,他的理论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亲密距离(0-45 cm):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合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夫妻及情人之间。

 

(2)私人距离(45-120cm):朋友,熟人或亲戚往来的情况一般保持这个距离才相宜。

 

(3)礼貌距离(120-360cm):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活在办公,处理事情时。

 

(4)一般距离(360-750cm):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公共场合看演出等。

 

由此可延伸到的隐私概念,保护隐私就是保护我们的安全感,往大的角度上说,就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人的边界意识是天生的,人生来就有焦虑的基因,由于人类从远古时代走来,发展的进程充满了腥风血雨,大自然的天灾和其他物种的威胁迫使人类时刻保持着警惕,随时应付突如其来的危险,在和其他威胁动物对峙的过程中,人类不敢松懈,否则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防御的因子代代承袭,刻进人类的基因。

 

对很多现代人而言,手机从通讯工具变成一个覆盖我们全部衣食住行的社交工具,里面有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印记,地图帮我们记录我们去过哪里,大数据汇编了我们浏览的喜好,支付软件汇总了我们的账单,一天当中几乎一半的时间依赖手机生活,于是它又变成了我们记忆的一部分,记忆的遗忘规律同时加深了我们的恐慌,生怕某些连自己都记不起来的足迹和还没来得及分辨属性的事物被暴露在别人的眼前。

 

至此,它已经不是一台简单的通讯工具,而变成了隐私的载体,这时隐私自带的敏感性质让我们时刻保持着警惕,手机被看等同隐私被获悉,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受到我们身体的抗拒,所以我们要护其周全,方能安心。

 

 其次,边界意识是固有的意识的提高。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在铺天盖地宣传后被强化,重视,鼓励,人们在这种强有力的依据支撑下,将个人的边界划分变成必然。

从前父母们或许认为孩子不可以有隐私,所以强行越界,包办所有。现如今,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识得到加强,阻力相对少得多。这就变成一种社会和家庭的共识:个人边界不可侵犯。

 

人和人之间保持边界不但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也是一段关系得到持续发展的必要。


心理学上的心理舒适区,指让人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感觉的边界,在这个区域会觉得放松,没有压力,是一个不会引起焦虑的心理边界。

 

之前在热搜上还曾有过这样一个话题:无需回应式友情。这个话题可以很好地诠释舒服的边界模式。

 

无需回应又可以继续保持友情,这是友情的理想存在,能修炼到这样的境界,双方必定经历过冲突和磨合,在各自边界的不断试探后确认的固定相处模式。

 

这是建立在双方有了一定默契基础上的相处模式,是日积月累后形成的愉快相处,它的存在在一开始不应是被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出现这种状态以后,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并主动接受,接受的原因是理解对方不及时回应一定有合情合理的原因。


这种相处方式存在对有同样认可的人是舒服的,但对于一方认可一方不认可的小伙伴来说,这意味着不对等和不礼貌,意味着相处会造成心累的感叹。

 

为了减少这种误会和煎熬,小伙伴们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一定会让对方了解并非恶意,忙于其他,近来抱恙,甚至需要个人空间等等,这是相处的基本礼貌也是互探边界的结果。

 


建立关系是容易的,守住并保护关系是困难的,每个人都渴望能够从轻松和谐的关系中获得滋养,维护多元人际关系的核心技巧是建立边界,界限和原则密不可分,在生活中,被人侵犯边界的情景仍然比比皆是,当面对边界不清的亲人和朋友,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他们,但可以通过一些努力防止自己进入他人边界,以建立健康持久的关系。

 

建立合理的界限需要在和周围不断碰撞后,启发我们遵循效仿,怀疑,觉察,稳定,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规则确立的过程。

 

人际交往中,常有如下三类因边界不清晰而导致的关系触礁,可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减少这些情形的发生。

 

第一,当来自他人刻板标的评价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时。


这是很常见的情形,对方关于评价和好为人师的习惯,让我们无所适从,相处模式不符合我们的习惯,从而削弱融入关系的积极性。可是内心寻求认可的渴望如影随形,这样的情况不建议贸然退缩,类似于这种敌强我弱的状态,最好通过掌握和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来增强自己的内核力量。

 

第二,当我们被他人优秀而多分吸引,变得无法控制地把注意力投在他们身上时。


当我们有渴望,希望自己变得优秀,就容易被其他人吸引,这可以通过减少自己的好奇心来转移注意力,好奇心用在有价值的事就是有价值的好奇心,如果打探别人,或被别人打探都是一些不恰当的好奇心在起作用,举例说:张三的职业是什么?工资多少?配偶或父母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还有参与对别人选择伴侣和看待事情标准的批判,都是出于好奇导致的界限不清楚的做法;

 

第三,面对家庭成员过多的索取和依赖时。


我们当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但不需要在对方有能力应付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做多度付出。我们学会克制自己的爱心,在其他家庭成员发展自己的空间,这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和亲人形成合理的边界,让彼此在关系发展中明白家庭是共同拥有的,各自分工,各自担责,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安排,才会促进关系持久发展,推动彼此进步。

 

第四,职场上遭遇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时。


建立稳定的规则,如果忙于自己的事,要学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帮忙。如果有时间当然可以帮助,则当警惕对方依赖和习惯,在给予别人帮忙时注意为自己保留选择的余地,切勿让同事觉得理所应当,若对方再提出更多要求,请坚决拒绝。

 

世间诱惑,如影随形
不做996先生,007女郎,我认我是打工人!
凭这三个道理,心理学就能C位出道,不接受反驳
逼孩子喝热奶?一个场景带你了解控制欲妈妈的行为影响
《眼光普照》下不被看见的我
白宇在《沉默的真相》找钱包时的内心活动
为何打破边界会产生厌恶感?
《海上钢琴师》从抛帽子到合理化期待
如花在《胭脂扣》中为何选择殉情?

作者:文玟
◆微信公众号:剧记手(ID:wen6696059)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