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爱与自由”时,我们在说什么?

我很爱我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为什么还是不高兴呢?为什么还总是说我不理解他??

你给的不是爱

如果我给孩子自由,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会不会变坏呢?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我们说爱与自由时,一般会涉及到孩子的教育,当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说爱与自由时,大多数父母就会有极大的焦虑,会有一大堆证据去证明爱与自由有可能存在的不好的情况。

我最早了解到爱与自己是通过蒙台梭利教育的孙瑞雪,后来是李雪。


我个人一直是比较赞同“爱与自由”这种理念的,但到底什么“爱与自由”,当时自己虽然也能泛泛地说几句,但其实是不能讲明白的,也没能从哪本书或哪个人那里让我把这个问题理解得非常透彻。

就像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很难在中国生根一样,“爱与自由”在中国也是没有这样的文化基础的。

中国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人、亲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粘稠、没有边界的,是共生在一起的,仿佛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才是自己人。所以我们特别喜欢搞小团体,搞老乡会。

从心理发展程度上来说,很多人确实像武志红说的处理于婴儿期,是一个全能自恋的婴儿。

从克莱因的理论来说,很多人心理状态还处于出生后到6个月前的偏执分裂心位所以我们非常容易处于两个极端,要么好,要么就不好,你听我的一切都好,你不听我的,我就要跟你断绝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所以对于大多数家长要做到“爱与自由”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要理解“爱与自由”的含义也是非常困难的。

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陪伴了各种带着心灵伤痛、挣扎着艰难前行的想改变自己的勇敢的人;上了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连续培训;也学习了一些佛法;在壹心理平台免费回答了2600个左右求助的问题;我的孩子也上了华德福幼儿园,通过我自己的成长和这些年的经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爱等于接纳,自由等于边界


01

爱,接纳

接纳,一方面是允许孩子做他自己,好的自己,不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是父母允许自己做好的父母,也允许自己做差的父母;同时不让对方承担自己的情绪。

 

当你不知道自己教育的方式是否是爱孩子,是否对孩子好时,只需要去反思一下:在事件发生的那个当下你是否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你是否接纳了孩子的情绪。

 

当你要求孩子要主动叫人叔叔阿婕时,孩子不叫,你会批评孩子没礼貌。

其实是你害怕别人评价你做为父母的没教育好孩子,你希望成为别人眼中里的好父母,此时,你是没有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反而义正言辞通过要求和批评孩子转移了自己的焦虑。

 

当你通过跟孩子买很多玩具、很多零食,来缓解孩子哭闹,其实孩子更多的需要是被关注和被理解。此时,你没有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只是通过玩具、零食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孩子就比较难学习到如何与自己不好的情绪相处。

 

当你害怕满足孩子的要求会把孩子惯坏,此时的你没有接纳孩子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自己从小很少被真正满足过的人,很难体会到一个人可以正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也很难允许孩子正常的需求;背后其实是父母难以觉察的潜意识里深深的嫉妒,我没拥有过的,你凭什么能拥有。

当你要通过挫折教育才让孩子变得坚强时,你没接纳孩子表现出的脆弱和不好的一面。父母无法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自然也无法接纳孩子不好的一面,孩子通过父母的镜像也无法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

 

02

自由,边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的自由是父母守好自己的边界,同时尊重并帮助孩子树立他的边界。

 

当孩子没按你的要求吃饭时,你会很生气,你会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好,却没被接受和理解;此时,你没有尊重孩子的边界,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他是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吃饭的;同时你没有守住你情绪的边界,你通过为孩子好在发泄你的愤怒情绪。

当孩子没按你的要求写作业时,你气得心脏病每天复发;些时,你没尊重孩子的边界,孩子的学习应该孩子自己负责,父母只是应该负责提供学习的条件,当孩子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他们就会通过拖延、出错、粗心等来被动攻击。

 

当你因为工作不顺利,回家通过孩子不按时完成作时,把孩子骂一顿;此时,你没守住你的情绪边界,只是孩子是弱势的一方,无法反抗。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当孩子抢别人的玩具,当孩子霸占小区滑梯不让别的小朋友玩需时,你只是笑笑说孩子不懂事,或者只是口头批评说不要这样,但没有任何干预;此时,你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

03 

 60分父母

当我们说“爱与自由”时,不是要求我们做到100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也不要紧张,不要焦虑;我们不是神,只是普通人。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妈妈,曾奇峰翻译的60分妈妈,就可以让孩子得以健康发展。

所以为人父母争取做到,60分妈妈,60分爸爸;

04

 管住嘴,迈开腿


那我们在孩子教育中如何做会更好一些呢?

管住嘴:想要批评、指责、管教孩子,侵犯孩子边界时,管住嘴。

迈开腿:父母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时,转身离开,让另一半或者家里老人先照顾一下孩子,自己先呆一会,情绪平静后,再跟孩子在一起。

只要尽量做到这两点,一般孩子就基本能形成真实的自我,会按他自己的节奏开启属于他的人生旅程!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一种爱是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让孩子越来越独立,父母在孩子的世界应该一步步向后撤,而不是以各种孩子无法照顾好自己、担心孩子未来等借口,牢牢抓住孩子不放手。

后记

一般有父母问孩子的问题,我都会比较详细地回答,是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成年后的痛苦与纠结,确实跟从小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更是因为看到一些焦虑的父母,让仅有4、5岁,甚至2、3岁的孩子天天不自觉的眉头紧锁;

还有一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对孩子说话温柔异常的父母,让孩子天天满脸怒容。

我对改变父母不感兴趣,但通过调整他们的养育方式,确实能帮助到一些孩子改变他们的成长轨迹。能为孩子带来一些喘息的空间。


但要父母改变是很难的,因为父母要改变前提是父母承认自己是做得不好的,是有问题的,是对孩子现在出现的状态负有责任的。

这是很多父母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的,所以他们宁愿认为是孩子有问题,宁可为孩子治病花钱,也不会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对于愿意自己改变的父母来寻求帮助,我会更多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等指导他们调整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同时也会处理他们的焦虑情绪,尽量让父母不好的性格,不要在孩子身上重复。

对于父母愿意让孩子改变的,我会通过持续一段时间的动力催眠,去让孩子内心成长得更为强大,能更好的应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减少父母及环境对他们内心的影响。这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方式。

虽然我懂得了这些道理,但在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勉强够60分。后续文章中我也会分享一些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踩过的坑。

作者:赵军。动力催眠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壹心理平台认证咨询师,中英精神分析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长程培训。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