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很痛苦可能是你对它最大的误解

最近我翻阅了许多有关延迟满足的书籍和文章,对延迟满足有了全新的理解。


许多人都听说过延迟满足,认为延迟满足这个过程很痛苦,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没有马上吃掉棉花糖、能够等待的小孩,长大后更有成就,因为他们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生活中能做到延迟满足的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感受如何?

关于延迟满足有几个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01-

延迟满足要针对欲望

而且切实满足


研究表明,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能够抑制冲动,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对于孩子而言,许多家长想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不给孩子及时喝水、拥抱等等,这些是孩子的需求,是否要延迟满足很值得商榷。

而对于非必须的欲求,为了满足自身享乐的欲望,比如孩子买玩具、玩游戏等等,是可以适当延迟满足的。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


育儿专家李玫瑾就说:延迟满足”是建立在孩子愿意的基础上,不是强行进行的。


比如孩子想买一个玩具,答应他,但是要等一个星期,家长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如果想得到玩具,家长可以对孩子提一些小要求,比如孩子自己收玩具呀、今天画幅画,明天写篇字,来慢慢培养孩子的耐心。


但最终一定让孩子体会到满足。


人们太喜欢谈论延迟满足了,以至于忘记了延迟是手段,满足才是目的


成人也是如此,对于延迟满足也要区分欲望与需要,而且很关键的是要获得满足。


对于欲望适当延迟满足,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02-

最难的事先做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先把我们觉得困难的事情做完,然后再去做自己觉得轻松的。

这是生活中获得幸福感的唯一途径。


它可以有效克服拖延症和焦虑感。


延迟满足讲的是对痛苦程度进行排序,哪个最痛苦就先解决。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女士想改掉工作拖延,是因为她总是习惯性地先做容易的工作,拖到最后才做最困难的工作。


作者给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先做容易的,就是一个小时的幸福,六个小时的痛苦。但是如果先做困难的就是一个小时的痛苦,六个小时的幸福,哪个更划算呢?


他的建议是直面痛苦,先难后易,结果就是先苦后甜,这其实就是延迟满足。


这个方法被许多人验证非常有效,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03-

延迟满足

并不需要过多痛苦的介入

 

科学表明人类更倾向于及时满足而不是延迟满足,但我们可以灵活加以运用。


把小小的欲望变成对自己的奖赏。


比如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就可以用预先确定好的方式来奖励自己,这样能够带来继续前进的动力。


比如我喜欢刷小视频,写作对于我来讲有挑战。


但写作是我自己的目标,必须要完成。


我就把刷视频当作奖励。写完一篇文章的初稿, 我就可以刷视频奖励自己。


这样写作变得更有动力了。


如果颠倒过来,就没有这种效果。

 

对于喜欢吃甜点的人来说,也可以把甜点当作奖励,去挑战对于自己有难度但有价值的事情。


对于喜欢玩游戏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玩游戏当成一个奖赏,当孩子做完作业后允许玩半个小时游戏,这就是延迟满足。

 

适当“转移注意力”。


每个正在减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突然特别想吃某种食物,不吃到嘴里不能罢休。这不是意志力不足,而是习惯不好。


在这种渴求一冒出来的时候,就立刻给自己安排一组马上能做的小任务。比如给朋友打个电话,听听音乐,看个电影等等,分散注意力。

 

棉花糖实验中的秘诀也在于此。


肯等待的孩子不会一直盯着棉花糖,他们捂住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他们对棉花糖的渴望不是消失了而是暂时被忘记。

 

延迟满足是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延迟满足要尽量少地调用我们的自制力。


就如同对于减肥的人,他眼前的食物都是健康饮食,使他们远离诱惑。


孩子写作业时,他的周围尽可能没有其他干扰。


那些非常善于自律的人,根本就很少用到他们的自制力。


通过延迟满足,他们变得越来越享受我们认为很难坚持的行为,比如运动、学习、写作等等。


这些行为本身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已经变成了某种奖赏。


这让我联想到褚时健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承包荒山种橙子,而橙子挂果要6年,在他八十多岁时褚橙才火遍全国。我们说这算不算延迟满足?

还是说创业的这个过程对于他已经就是奖赏?

 


写在最后


延迟满足对于每个人的挑战并不相同,最新的研究认为,基因对于人的自制力等方面有很大影响。


对于一些人极容易做到的,对另一些人可能很难。


所以我们要能够坚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不逃避,迎难而上,同时不苛求自己,不过度调用自己的自制力,把自己的欲望灵活加以运用,将之变成奖赏,一点点摸索出适宜自己的延迟满足的方法,人生就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原创:怡名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