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父母有意无意的伤害,带给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01

在哈佛读书的时候,教授让我们看了一本知名的心理干预实例书籍——《那个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

里面描述了很多幼时受过严重心理创伤的儿童故事。每一个案例都会让我悲愤交加。但独有一个,看完以后我浑身发冷,梦魇了很多很多天。

小男孩出生在一个看似普通不过的美国家庭:双亲相爱,有一个大几岁的哥哥。可小男孩很不一样——他毫无法律约束的恐惧感。他没有丝毫对于爱的追求,和生命最基础的敬畏。


随着他逐渐长大,他偷窃、纵火、伤人、抢劫……因为年龄太小,一次又一次地逃过了法律的惩戒。直到最后,他尾随着邻居女孩到了公寓里,强奸了她,杀害了她,并又一次对冰冷的尸体进行了侮辱。

被抓住的时候,他毫无悔意。问到为什么要杀害女孩,他如此回答:

“我只是觉得她的哭喊哀求声很烦,所以就把她杀了。就像你觉得一条狗叫唤得很烦,你也会把它杀了那样。”

小男孩极为聪明,极善于伪装自己,在行为败露之前,很多的邻居都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绅士风度的可爱男生。

诊断很容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重点是:为什么?

家庭环境不和睦吗?不,双亲相爱;哥哥也成长得很健康正常。

有遗传因素吗?不,整一个大家族里都没有任何人有类似的问题。

心理学家调查了很久,终于发现:

男孩的母亲有轻微的智力障碍。哥哥出生的时候,男孩一家住在乡下,有家族其他成员的相互帮衬,其乐融融。

后来,母亲怀着二胎,和丈夫搬到了城里。弟弟出生了,母亲初来乍到,没有任何人能施以援手。

孩子出生不久,轻微智障的母亲就没有办法忍受幼子的哭泣和打扰。所以白天,在喂饱婴儿之后,母亲就会带着自己的大儿子出门游玩,直到天黑丈夫下班,两人才会回到家中。

妈妈回答心理学家提问的时候,一脸天真。她丝毫没有意识到,看似周全的安排,给自己的二儿子,造成了多么可怕的影响。

在宝宝最需要感受爱、建立依恋和情感连接的时候,小男孩却被一个人关在了暗无天日的小房间里;

他饿了、渴了、渴望温暖,却只能一个人忍受孤独;

没有人给他安抚,没有人和他拥抱,他一次次声嘶力竭的啼哭和抗议没有丝毫的回应。

久而久之,他的大脑再无法培养感知情绪和爱的能力了;

他再也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去同情、去体谅;

他明明可以成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孩,却最终变成了一个冷血绝情的杀人犯。

调查的最终,评审团要求心理学家判定:男孩是否有行为能力,是否应该负全责?

心理学家写下:

我知道男孩有多无辜,但我又如何说他是无辜的呢?

他确实冷血得可怕;

他犯下了滔天罪行却毫无悔意;

如果回归社会,他会有很大概率会持续犯罪。

最终,男孩被判负全责。等待他的是死刑的惩戒,或是无期限的牢狱之灾。

整个案件,最让我感到恐惧无助的莫过于:

从始至终, 我们找不出一个罪大恶极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一个人都是加害者。

02

纪录片《怒焰狂花》,描述了这个世界上年龄最小的性侵犯人:五岁,是个女孩儿。

女孩一岁的时候,生母去世了。生父是个禽兽,不给她足够的食物,并持续性侵她。女孩还有个小一岁的弟弟。

被解救的时候,女孩17个月大。因为小时候的虐待,她患上了一种叫做“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心理疾病。

她会把窝里的雏鸟一只一只地拿出来,任凭它们挣扎,折断它们的脖颈。

她会偷养父母剁肉的刀子。

她会用笔刺自己的亲生弟弟。

她会反复搓揉自己的下体直到红肿流血,也会对自己的弟弟和其他孩子做一样的事情。

心理医生诊疗的时候,小女孩儿一脸天真无邪,又漫不经心地说:
“我想杀我的弟弟,我想杀我的爸爸妈妈,一刀一刀地刺。”

后来,小女孩被送到了专业的治疗机构。她开始感知除了愤怒以外的其他情绪。她开始感受到悲伤、懊悔。如今,她成为了一名护士,立志帮助和她有一样经历的孩子们。

但这小女孩究竟有没有被治好?还是屈服于治疗机构严苛得近乎残忍的赏罚机制和惩戒手段?

或许她一辈子都再也没办法感受到正常人可以感受的情绪,但是她最终选择伪装好了自己。

03

我曾经转发了一条大学生虐猫的微博。

微博底下又人问我:小姐姐你说他为什么要这样?

我不知道他的背景经历。不论他是先天残缺,还是后天影响,

我敢确保的是,他的心理状态极其不正常,他的大脑结构也与常人有别。

最可怕的是:

这样的心理状态和大脑结构一旦产生了,几乎不可挽回。

这些孩子们会掩饰,会伪装,会屈服于法律的威慑,

但是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真心实意的忏悔。

孩子三岁以前如果没有任何语言刺激,

他就再也没有可能学会说话了。

孩子一岁以前如果没有感受温暖,

他可能就再也无法体察情绪了。

幼儿的成长就是这么神奇,

你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你伤害了就是伤害了。

造成的损失,

可能没有任何办法,

可以弥补。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会对虐猫案异常愤怒。

不是因为我很爱猫,而是因为这很可怕。

如果我们不重视、不科普、不预防、不惩戒,

那么一个家庭、几个人、一点无知,一点恶意创造的悲剧,其后果,终将会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作者简介:本文已获得公众号鲁林希(ID:lulinxigongzhonghao)授权转载。鲁林希,22岁,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硕士。是妈妈,是妻子,也是女儿。在这里,我将分享自己的留学、育儿体验。爱与被爱,都是很温暖的事情。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