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丧母的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吗?

案例:妻子生孩子时去世了 六岁的儿子最近突然问起妈妈在哪儿 父亲该如何给孩子回答这个问题 以及后天如何处理没有母亲的情况 才能让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首先对于一个小婴儿而言,出生就失去母亲肯定是人生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对其一生都会有影响。但这构不构成创伤事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就要看其养育者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了。

 

第一、正视孩子提出“妈妈在哪儿”的问题


现在孩子6岁了,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在课本里、课堂上、同学之间经常会出现和母亲相关的信息和内容。比如,老师会要求孩子给母亲过母亲节,到高年级写母亲的作文也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去完成的,开家长会也需要母亲参加。。。所以,不管之前是如何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现在孩子又一次提出,作为父亲要正面去回答这个问题。

 

不要直接说母亲去世的原因。因为孩子年龄还小,知道母亲是因为生自己而失去生命,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可以告诉孩子母亲已经走了。现实虽然痛,但有个好处是,孩子不会每天生活在虚幻地对母亲的期盼又失望中,逐渐让孩子接受并学会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如何健康地成长。

 

心理学意义:就如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样,如果失去母亲能让孩子更早懂事去承担部分的家庭责任,培养出独立能力,将来长大能更有出息。那母亲早逝的积极意义也就产生了。如果因为孩子失去母亲而给与更多的宠溺,可能反而会害了孩子。

 

第二、给孩子创造实体母亲–找替代


孩子的年龄越小,对母亲的需求就越强烈。特别是孩子在3岁前,更多是需要母婴依恋带来的安全感,更多需要基本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


所以,可以在家族中给孩子找一位女性作为母亲的替代,比如姨妈、姑姑、外婆、奶奶,都是可以的,给孩子持续稳定的陪伴。

 

孩子读书了,老师也能充当母亲的角色。案例中的孩子刚好到上小学的年纪,父亲可以主动和班主任交流,让老师更了解孩子,给与适当的照顾。

 

同时,孩子的交际能力也在扩大,也会认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关系好的同伴也能起到部分陪伴成长的作用。

 

当然,如何条件允许,给孩子找一名心理咨询师给与孩子长期稳定的陪伴就非常好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意义:母亲的功能是给孩子提供持续稳定的陪伴和安全感。母亲缺失,但是可以在真实世界寻找替代的人给与孩子母亲的功能。

 

第三、给孩子创造精神上的母亲–仪式化


前面提到的替代无论多么完美,也不能完全替代孩子和亲生母亲之间的情感。所以,要给孩子创造出可以自由表达对母亲情感的空间。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安抚巾作为母亲的替代。母亲生前的信物和私人物件可以送给孩子,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也可以让孩子在想念母亲的时候可以翻看母亲生前的照片,对她说话。孩子会写字后,可以让孩子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专门放在一个盒子里。母亲的生辰纪念日,让孩子去祭奠。。。

 

心理学意义:心理学会强调精神对人的影响。在想象层面给孩子创造出一个母亲的形象,会让孩子觉得母亲一直都在,只是陪伴的形式不同而已。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中的父亲要多学习,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补。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很谨慎用“创伤”这个词。对“创伤”,我的个人观点是:


世界上不存在创伤事件,只有创伤编译器。

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决定了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程度。

 

案例中的孩子失去母亲是不幸,如果父亲以及孩子的家人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友善的养育环境,孩子同样可以健康成长。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