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和解决办法

“孩子4周岁,上幼儿园后性格有点叛逆了,经常对不满或不愿意的事情假哭。刚开始9月初上幼儿园的表现挺好,老师只是说午睡有点难入睡,其他都挺好。国庆节前一周开始有退步,有点不愿意上幼儿园,晚上睡前大哭不要上幼儿园,起来也表示不去幼儿园,真的到了幼儿园又好一点不哭了。这两天老师说她会时不时的突然有情绪,老师问她,她就重复一句话“爸爸会早点来接我的”。此外,一些小的细节就是咬手指,我们告诉她咬手指或吸吮手指不好,她能明白。但是有时候反而故意而为之,舔一下手指然后快速放下,在看你一眼。请问遇到上述这些问题,我作为家长应该如何疏导。”

 

心理平台收到这样一份提问,让我写一篇文来说说关于幼儿园分离焦虑的问题。那我就一点点穿插着试图回复吧。

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那孩子为何会有分离焦虑呢?


这是因为孩子与养育人形成了情感联结,在这个关系里她能感受到安全和熟悉。但是当她离开家庭到了幼儿园,体验到的是完全陌生,除了物理环境的陌生,更有心理环境的陌生。


情感的失联是一件让人害怕恐惧的事情,所以孩子首先会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和担心,加上要适应新的集体,又会产生新的压力。


这些就导致孩子在刚入园期间面临强烈的情感刺激,所以这么理解,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其实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正常是有一个区间的,如果适当的分离焦虑正常,没有或者太强烈可能就是一个问题了。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一般会有三种反应(其实具体的会有很多,在这里就归类一下):


第一种,完全不表现出分离焦虑,快速的适应新环境,离开父母也不哭闹。往往这类型孩子的父母总是很骄傲,说我孩子从来不哭,自己笑着挥手再见就进去了。我想这个情况并不是很妙,后面我们详说。


第二种,分离焦虑大概会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早上送去会说不要上幼儿园,哭着闹着被送进去,然后在里面又能安安心心的跟着老师。


第三种,分离焦虑时间很长,超过两周甚至一个月,每天都哭闹着不肯上学,即使放学回来看着还好,但是还是会念叨不要去幼儿园。


这三种其实对应的是三种依恋类型。通常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安全感是不是足够,就是指在依恋关系里,是否获得了比较良好的互动基础。

 

鲍尔比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发现一个人的依恋关系与心理健康非常相关,后来他的学生安斯沃斯做了陌生情境实验,发现了孩子的三种依恋类型(后来有人拓展为四种)。

 

第一种,回避型依恋模式,这类型的孩子在妈妈出现或者消失的时候并没有大的情绪起伏,妈妈在和不在一个样。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会觉得特别好带,是个懂事的乖宝宝,所以备受大家喜爱。


殊不知这样的孩子其实内心很痛苦,后来实验者给她们戴上生物反馈仪,在妈妈消失和出现时心跳是加快的,她其实很在意妈妈在不在,但是却不能表现出来。


这个就是第一种入园焦虑的孩子,挥手快乐的说再见,其实只是想当一个别人眼中的乖宝宝。


所以这类型的孩子非常懂得察言观色,知道父母喜欢什么样的行为。但是压抑的情感总要有个去处,所以她们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一般会表现出过敏、感冒、发低烧、拉肚子、咬指甲、尿床等等这些问题。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有点回避型,在开始不敢表达,但是在睡眠上有些困难,然后也会看父母的脸色。到后面她开始表达不愿意去幼儿园,证明她还有一些安全依恋的部分,所以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二种,安全型依恋模式,这类型的孩子和家人达成了一致的情感体验,养育者能够敏锐的识别她的情绪和情感,并在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处理。


所以孩子可以信赖家长,在一定的时间后她会被接回家,然后更快的适应这个节奏,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她内在的秩序是稳定的,不担心变化给自己带来毁灭。


上述案例里,妈妈就能敏锐的觉察到了孩子的变化和一些小动作,证明对孩子的关注还是比较细致的,所以孩子才能有空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一点值得鼓励其他家长学习。


然后孩子说爸爸会早点来接我的,证明孩子心理有个稳定的客体,只不过可能需要再多一点时间去印证,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能够稳定的出现是对她的一种帮助。所以安全型不是说不会焦虑,只是在焦虑的时候她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第三种,焦虑型依恋模式,这类型的孩子总是很焦虑,情绪表达比较激烈。


她们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能会用尽各种办法,哭闹耍赖无所不用其极,如果确定自己达不到,就会气急败坏。


还有的孩子会表现很“作”,家长的反应就是受不了。她能找到你的各种底线来挑战,让你无计可施。


当家长离开或者到来时,她的情绪总是很激动,有时候想靠近,有时候又想远离,她也不确定,到底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安心。


因为这类型的孩子在养育过程中,也总是被这么纠结的对待,父母情绪不稳定,家庭不稳定,都可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那这类型的孩子进入新环境就比较难以适应,她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找到节奏,有些孩子可能会粘着一个老师不放手。她们会时常盯着养育者,紧张的准备着各种变化。

 

当然还有一种更加严重的情况,就是这个孩子没有和家人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她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的都是不安全,然后只能掩盖这样的情感,变得压抑自己的需求。


她们内在世界很混乱,所以这第四种叫紊乱型依恋模式。她们一般成长在受虐的环境里,不管是身体受虐还是情感受虐,她们没有办法获得一种联结世界的方式,所以只能自己也乱来。

 

那么这几种依恋类型并没有明确的分割线,大部分的人时而焦虑、时而安全、时而回避,在什么环境下,用什么样的模式,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有好多人的参与,给了我们不同的体验。


但是通常有一种会比较突出优先使用,因为主要抚养人一般是一个人。

 

用了大篇幅来介绍这几种类型,是想让家长朋友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特点,去理解孩子发生问题的原因。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怎么更好的应对。


当面对第一种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我们需要去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敏锐觉察孩子的情感,重新培育彼此安全的情感联结。


所以别以为孩子乖就不用管,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打开她们的世界。多陪伴孩子,在游戏里打开感受,允许彼此的表达,让孩子能释放出属于她的天性。


切记不要再过多的管束孩子和表扬孩子乖,这样会更加固化孩子的不安,导致越来越回避。

 

当面对第二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我们大多不太需要做些什么,当这类型的孩子感受到焦虑时,我们也同样陪伴和倾听,让她把情绪在游戏中释放。我们更少的用语言和孩子沟通,因为孩子的世界里,游戏就是语言。

 

当面对第三种焦虑型依恋的孩子,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这类型的孩子她内在的客体不稳定,导致自己就情绪波动大。


所以需要重新让孩子感受到墙一样的稳定性,父母就要修炼自己,重视孩子的身体语言,忽略口头表达,不因为孩子的冲撞和不理智行为而发怒。真正做到温和而坚定。


当然话这么说,做起来很难,因为父母本身也有一些不稳定的因子。所以这个时候多学习,是能给到自己支持的方法。

 

案例中孩子咬手指,这个事件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孩子咬手指是焦虑的表现,就是对去幼儿园这件事的担忧让她焦虑上升,那么让她别咬手指,或者给她讲道理咬手指的坏处,没有作用。


我们需要接触她内在的焦虑,感受她,并帮助她表达:你真的很担心去幼儿园。


说到这里我想起有几位孩子的妈妈曾说担心这么说会强化她不愿意去幼儿园,这个其实是我们的过度担心。


妈妈还说到孩子叛逆,我觉得叛逆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更像给孩子贴标签,不太建议父母这么表达,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比如父母说来吃饭,孩子说不吃,这个就只是行为,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再处理,比起这一个宽泛的大概念更容易解决。


我们如果用概念化的标签来标识孩子,会有各种弊端,因为我们无从下手。


然后妈妈说孩子经常对不满或不愿意的事情假哭,这句可能是对前面叛逆描述的补充,我单独拎出来说。

如果孩子假哭,证明她不能用语言表达,那就是以往的经验里,她的表达被压抑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用更激烈的方式输出,可能会觉得父母能答应。这就是孩子在试探父母,她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父母理解。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可能就是给孩子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流畅的表达自己。不会被忽略,不会被压抑,更不会被打击。相信孩子,我们只要当孩子稳定的后背,她就能慢慢适应环境,可以应对困难。


感受都需要被理解,行为可以被限制。允许和限制并存,这是培养安全型孩子的条件。


在生活中,有效处理孩子的焦虑,游戏是我们父母能够操作的最好方式。


学会玩,学会和孩子玩,是父母必修的功课。


所以总结一起,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该怎么应对?陪孩子玩起来,每天陪玩半小时,效果立竿见影!


玩的过程中,跟随孩子,听孩子的话,别试图管教孩子,你就是合格的父母啦~

 

以下再根据以往的经历,附送一点实际操作策略:


1. 在孩子要上幼儿园前,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等;


2. 给孩子讲一些绘本,比如《我不要上幼儿园》,《汤姆上幼儿园》《我爱幼儿园》《小阿力的大学校》《我好担心》《魔法亲亲》等;


3. 带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平时多带孩子外出,多交好朋友;


这些方式平时可能都有老师会说,你去网络搜索,也会有很多。


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孩子还是焦虑,那么就从心理上入手,就是上文说的那些。


其实过多的准备工作,反而会让你和孩子更焦虑,所以顺其自然,把我们的心放好,等待着焦虑的暴风雨过来,再慢慢等它过去,可能是更好的状态。


文:王丽芳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