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的骗局,我们每天都在中招|观影《马戏之王》

文:喵喵
来源:SMU心理健康(ID:SMUMentalhealth)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今年春节档的合家欢好莱坞歌舞片《马戏之王》?

该片讲述了马戏团鼻祖、美国巡回演出团老板Phineas TaylorBarnum(P.T.Barnum)是如何将马戏与欢乐传播到世界各地、曾误入歧途但最终浪子回头的传奇人生。

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远高于生活,历史上真实的P.T.Barnum与休·杰克曼塑造的形象相去甚远。

历史上的巴纳姆其实是营销号的祖师爷,标题党的老祖宗!并且后来还产生了一个以P.T.Barnum名字命名的著名心理学骗局——巴纳姆效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

你,相信星座吗?

 

如果你对现在的青少年问出这句话,或许很多人会回答“相信”,紧接着打开话匣,与你热烈的讨论起星座也未可知。

星座解说令人相信并非毫无缘由,毕竟星座的描述总给人一种“哇,说得好准啊!是我本人!”的错觉。

小心!这时候,你可能已经陷入了巴纳姆效应。

 

Barnum effect,即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以P.T.Barnum的名字命名,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简言之,“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倾向于认为一个模糊不清、空洞无物、泛性的形容十分准确的描述了自己。

但其实,这些描述用来说任何人都没有区别,任何人看到这些描述也会觉得是在说自己。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仿佛看到了星座解析和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所谓的心理小测验结果后的自己?

 

我们来比如一下,你可以随便查看一个星座的描述:

“温顺随和的巨蟹座女生,充满着天真而感性的幻想。

感情细腻的巨蟹女,注定是个多愁善感的悲情人。正因为敏感的神经线,才会日积月累了那么多忧怨不满的情绪。不过所幸的是巨蟹女思想单纯,心态永远都处于年轻的状态。

只要别人的信任,就会散发出温情幽默的气息,简单而知足。”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描述用词都是泛泛而谈的笼统概念,这就让它的适用范围变得很广。

有的词语不仅是巨蟹女的特征,更是普通大众的特征,而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就是在描述自己——巴纳姆效应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用似是而非的描述使人深信不疑,吸引眼球,赚取噱头,以此带来巨大的利益,背后却是公关的噱头和盈利的手段,来打造一双谁穿都适合的鞋。

那么,一手缔造这个著名心理学效应的P.T.Barnum到底是何方神圣?

 

-2-

噱头界的莎士比亚

 Phineas Taylor Barnum(P.T.Barnum,1810-1891),19岁就创办了自己的报社,因为撰写诽谤文章被关了2个月。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从中领悟到宣传煽动读者的重要性。

24岁,他来到纽约,设立了“Barnum的美国博物馆”,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展出令当时的美国人感到惊讶的奇人异士。

巴纳姆的第一个“展品”是一位70岁的老年黑人女性乔伊斯·赫斯(Joice Heth)。她已经双目失明,身体部分瘫痪。而巴纳姆把她打造成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的女仆,声称她有161岁高龄,是活着的奇迹。

他还曾对外宣传说他的马戏团的大象“江豹”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象,曾经救了一个被孟加拉虎攻击的小女孩。

一边宣传他还做了国际的巡回演出,他雇佣了一些残废的小孩免费骑着大象,赚足人们眼球,于是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江豹”。

第二年,巴纳姆在康涅狄格州桥港里发现了当时年仅5岁的侏儒史特莱敦(Charles Stratton),将其带回纽约后教导他跳舞、唱歌、讲笑话,并准备多套军服,为他编造了一段神奇的经历,美名其曰“拇指汤姆将军”。

斐济美人鱼标本是巴纳姆以一只幼猴的躯干和头部,与鱼的后半部缝合,再覆盖混泥纸浆而制成的。并被巴纳姆博物馆宣传是袒乳海妖的艺术品,在该标本展览的近20年中,始终没人相信那是假的。

巴纳姆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并不惜一切地吸引观众的目光。他抓住手上可利用的资源,站在“部分真相”上,极尽可能的夸大宣传,赚足人们的眼球博以极大的关注,因此发家致富。

因宣传的巨大益处,巴纳姆组建了自己的“宣传团队”,帮助他编造各种谎言、制造各种嘘头,发明了很多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宣传方式,尤其擅长于做“标题党”,为他的马戏团争取到了最大的曝光率。

巴纳姆充分发挥表演天赋,让最令人发笑的新发现、新故事充满报纸的版面,为了达到目的,他几乎无时不在编造谎言,隐瞒消息来源。

后世将这一时期称为“巴纳姆时期”,但由于他的宣传并不怎么光彩,还同时冠以“公众受愚弄时期”,甚至“反公共关系时期”,或者“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巴纳姆的人生信条是,“把钱装到自己的钱箱里”,他说过,“凡宣传皆好事”、“一旦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绝对不要让它溜走,如果观众的目光转向其他人,那就是你的损失。”、“每一分钟都有一个蠢货诞生”。

为什么巴纳姆的马戏团如此成功?

就是因为每一场演出即便只有其中一小部分让人满意、开心了,那么观众就会觉得整场演出都很好——巴纳姆效应由此初具雏形。

-3-

巴纳姆如何穿越一百多年还能骗到你?

那么,巴纳姆效应是如何产生,又对什么样的人影响较大呢?

在心理学上,“主观验证”被认为是“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其核心就是我们相信。

如果我们选择相信一件事,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在脑海中为其创造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

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简言之,所有人都喜欢听好话。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此外,人格因素也是引发巴纳姆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强烈认同需求、有更高的自我推崇倾向的人更容易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人们对社会认同感的需求是导致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认知偏差进而导致巴纳姆效应的产生。

也有人指出,不安全感和生活阅历也是巴纳姆效应的产生因素。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4-

怎样才不会被愚弄? 

在如今这个信息量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里,如何抓住人的眼球去博取流量几乎是各大电商媒体必修的课程。

但是过于纷杂的信息使人眼花缭乱,如何不被“标题党”蒙住心神,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这也是守住自我不被煽动的根基。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便要加强自我认同和控制感、安全感,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训练自己:

勇敢面对自己。

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并在此之上做出明智的判断。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目的是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

通过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避免第一印象的心理定势(即先入为主)。多进行自我否定,使用慎思思维快速判断。慎思思维快速判断得出的评价和判断,改变反馈意识。

避免在情绪剧烈波动甚至失控时做出选择和判断。

任何的判断和选择,都需要评估收益和风险,这种评估的正确需要理性作为主导,而不是单纯“好坏”的感受。在有情绪的时候做选择和判断,理性就一定会缺失。因此,在做选择和判断时,最好是将情绪先排解。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同后世对P.T.Barnum的评价毁誉参半,巴纳姆效应也并非全是为了利益和金钱的骗局,相反,如今巴纳姆效应在广告营销以及管理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要做的,只是更好的掌控自己,掌控生活,避免认知偏差,增强心理安全感,避免在一些心理骗局前踏入巴纳姆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为我们设下的圈套,再次成为他口中的“蠢蛋”。

作者简介:于馨淼,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爱旅游,爱电影,爱文字。可盐可甜,逗比乐天。个人公众号:胖胖鱼的碎碎念(ID:gh_89ee93515f3b)。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