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不回,是我眼中职场最大的pua

文:京师心理
来源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或许你也在线上办公时遇到过这种情况:

  • 尝试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收到的消息却只有一个标点符号,比如“。。。”、“?”;

  • 消息后面跟着一连串的“????”或“!!!!”,让人心里一惊;

  • 收到了对方一连串语音轰炸,实际想表达的内容却可以用几句话说完;

  • 发出去的消息或邮件再也没有得到回复

……


这其实就属于失礼(Rudeness

虽然身处文明社会,我们却不总是那么文明。实际上,无礼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在2002年的一项针对2013名成年人的研究中,88%的参与者表示他们每天都会遇到粗鲁和失礼的人。在2009年,接受调查的专业人士中,有9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在工作中经历过不尊重人的电子邮件交流。


如今,微信、QQ等社交软件也增加了办公属性,让工作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入生活。电子通讯便捷有效,却不如线下沟通那样“友好”。在面对面的互动中,人们通常可以从动作、表情、语气来传达和接收信息。而在线上互动中,“冷冰冰”的文字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造成伤害。同时,线上互动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逃避对方的请求或者做出一个粗鲁的回应。



01

失礼的线上办公造成的心理伤害


虽然只是电子屏幕上的文字,不礼貌的线上办公却可以带来持久的影响。

研究表明,工作中不礼貌的邮件可能会给接收方造成持续的压力。在一项模拟工作场景的实验中,当参与者收到来自老板的无礼消息时,报告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专注工作更难,回答问题时发生了更多错误。


不仅是对工作时的情绪和效率造成影响,不礼貌消息的破坏力还会渗透入下班后的生活中。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员工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工作日上午和晚上两次。


结果发现,如果员工在工作时收到不礼貌的信息,他们会在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记录下更多的与压力有关的表现。


就像疾病的传播一样,这种工作中的压力还会迅速蔓延到家人身上。一项关于双职工家庭的研究表明,员工在收到粗鲁的邮件后,很可能在周末将这种压力传给伴侣。他们的伴侣也就毫不知情地成为无礼邮件的受害者,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报告更难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一个草率的邮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让员工产生压力,并将压力传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02

沉默比贬低更可怕

然而,线上办公带来的压力并不限于贬低或居高临下的言论。有意或无意的冒犯还以一种更微妙的形式存在着——回避。

相比于粗鲁、不礼貌的邮件,“不回复”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更消极的态度回应对方。虽然什么都没做,却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粗鲁、无礼的线上办公方式可以分为主动的(侮辱、讽刺等)和消极的(不回复等)两种,他们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主动的无礼,即带有贬低意味的言语,引起的更多是一时的愤怒、激动、心烦。与之相比,消极的无礼,即对方不回复自己的请求,则会让接收方陷入一种“不确定”的困境。这种因为不确定对方态度而陷入的痛苦挣扎,可能对心理健康有着更坏的影响。研究者进一步测量了参与者的失眠状况和第二天早晨的负性情绪。结果发现,消极的无礼将会导致失眠,进而导致第二天一早出现愤怒、沮丧等负性情绪,而主动的无礼却与失眠无关。


也就是说,对方的不回复导致的“忐忑”心境和睡眠健康、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03

如何应对线上办公带来的压力

随着远程工作的增加,线上交流的无礼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只要不删除,曾经遭受的无礼待遇就永久地存储于聊天记录和收信箱,每次点开,都提醒着我们曾经感受到的不安和压力。


这些方式可以减轻线上办公的无礼带来的压力:


对于管理人员和组织来说,可以对电子通信的内容和形式设定明确且合理的要求,或是尽可能为员工创造机会、建立联系,以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


这样,当人们起草一封邮件或撰写消息通知时,他们会更加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不是随意贬低甚至忽略。


对于员工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下班后远离工作。在休息时间,不要再浏览工作消息和邮件,去享受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特别是在家工作时,将工作和休息分开显得尤为重要。


可能我们也曾在不经意间成了不礼貌信息的发出者,下面是几个小tips:


  • 收到请求时记得确认;

  • 发出消息前检查表达方式是否恰当;

  • 忙的时候也让对方知道,会在一定时间内与对方联系;

  • 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波浪号也是缓和语气的好手段哦~~

——END——

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psychological-toll-of-rude-e-mails/

作者简介:京师心理,来自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