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匮乏,是长大后的放纵

文: Kaforinay
来源:杨凤池心理工作室(ID:gh_1b32bb27fe09)


杨凤池老师曾说,“心理学是生活的智慧。”

我们推出了故事分享栏目,在这里可以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生活。

同时,期待你的投稿,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故事。(投稿详情参见公众号菜单栏,写的好还有稿费哦)

下面一起来听听心理学爱好者Kaforinay的故事吧——

真正没见过世面的女孩,是怎样的?

 

最没见过世面的女孩子并不是不认识奢侈品,而是为了过体面上层、雍容华贵的生活而失去自我的人。

 

有人说,越炫耀什么,越缺少什么。

 

还有人说,越缺少什么,越觉得别人炫耀什么。

 

认为别人炫耀某样东西(曲解),将自己某种不好的东西指斥别人身上;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其实在投射他自己的匮乏感。

 

匮乏感可能是源于安全感,更缘于害怕失去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火,剧中国家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清楚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是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民币,他竟然说出了:我一分钱都没花,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剧中的赵德汉在现实中的原型是曾任国家能源局煤炭处处长、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的魏鹏远。

 

他早已封官加爵,坐享荣华富贵,但小时候“穷怕”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对物质的匮乏感太深厚,缺爱,缺乏安全感,带来的是自卑。只有通过贪污才可以过度补偿他小时候的匮乏感,只有财大气粗的社会地位才能抵消自卑、不安以及焦虑。

 

成年后,还爱吃零食吗?


也许有人说,零食那是小孩子的事情,大人可不屑于吃零食。

 

孩子对零食的热衷有目共睹。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小的时候,尤其是叛逆期,大人越反对,越阻止,孩子越是好奇。成人越不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

 

但如果小时候在零食上绝对匮乏,长大后可能会对某种零食产生特殊而疯狂的情结。


与我合租的舍友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其实她是一个儿科医生,与之不匹配的是她经常会屯超级多零食。

 

作为医生,她明知道零食是不健康的事物,但她却每天拿着手机逛某宝、某东,饭桌、柜子、茶几堆满了各种芝士饼干、芝士威化、山楂条、薯片、坚果好几斤、各种麦片,还有一堆什锦的零食大礼包……有一次我帮她到楼下取快递,一次竟然有七件之多!而且全部都是零食!

 

我们常常笑她,上周信誓旦旦说了减十斤、不吃晚饭,下一秒就下单了无数零食,还美其名曰“你们没发现一到冬天就很喜欢吃零食的了吗,到时候这些估计都不够你们吃的!”

 

囤积是因为安全感,对于她来说,零食并不是果腹消遣之食,而是安慰之物。

 

但其实我发现,她吃零食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分量并不是很大,很多零食她买了其实就放在那,任由它们尘封、过期,不吃不喝只是看着。

 

据她解释,小时候可没那么多好东西吃,长辈也禁止她吃零食。

 

像精神分析学派中心理防御机制中的补偿心理所说的,小时候缺乏的,长大后有能力了,就会加倍奉还。自己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小金库,就可以买小时候非常稀缺的东西了。

 

相对来说,我可能并不怎么喜欢吃零食。

 

我听家里人说,我小时候不喝水,因为白开水没味道,夸张到只喝兑了葡萄糖的白开水。到了长大一些,无论过没过年,每周几乎去一次商场买一两斤的徐福记糖果吃。当然过年吃得更“猖狂”。

 

小时候在零食的管理上,我没有太多限制。可能正是外婆和父母这般“宠溺”,让我小时候远离了匮乏感。

 

我很能理解那些到别人家做客想吃又不敢拿的小孩子矛盾心理,毕竟我曾经是个小吃货。但当我发现,大舅家果盘上面的糖果各个口味我都吃了个遍时,我也就不再对茶几“虎视眈眈”了。

 

匮乏还是充盈,身体会告诉我们答案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身体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比如长大后仍改正不了咬手指的习惯。咬手指指甲一般都是无意识行为,是口欲期的一种延续,是缓解紧张、分散注意力的一种不良的习惯性做法。

 

一岁前的口欲期应该尽情尽量满足,这时候的孩子是用嘴巴来探索世界,吃手、吃玩具、吃掉一切是正常的探索行为。充分的口唇刺激才能满足宝宝的内在需求,再加上拥抱、抚摸、亲吻等方式,让宝宝产生被爱的愉悦和安全感,顺利过渡到下一个发展时期。如果口欲得不到足够的释放,宝宝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可能会通过延长的方式来补偿。

 

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还有咬指甲、咬笔头的习惯。我以前高中的同学,每次考试都会右手握笔,左手抠头顶。两个月下来,头皮处都小秃一块了。但是随着高考一结束,他的“陋习”也就随之而去了。可见,这些小动作可以帮助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小时候的匮乏,是长大后的放纵吗?


有一部电影就是讲特殊小癖好的,名字叫《吮拇指的人》。男主是一位叫贾斯丁的高中生,他无时无刻都喜欢吮吸他的大拇指。


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后,他始终戒不掉吮拇指的坏习惯。

 

17岁的少年,因为自己吮手指的“坏习惯”,逃避现实,尝试过吃药,变成另外一个人,生活好像没有变好,倒霉事反而好像越来越多。有些不正常的戏剧性的问题,混沌、迷茫、惶恐,好像一开始就无解。

 

我听到一位妈妈也跟我说,她那十八岁的读高三的儿子,在宿舍一定要抱着他那用了17年的小破被子入睡,每次喊他丢掉,他都不舍。一开始我很怀疑是不是妈妈没有在他0-3岁时同床,或者在同一个房间里分房睡,但事实并不非如此。他的妈妈是一名教师,熟知最新的育儿理论,该做的依恋和陪伴一分不少。

 

但是谁能解释通呢?

 

我非常理解他。因为就像长大后的我,我也有很多特殊的小癖好,其中一个是无论去旅游还是出差,我一定要带的就是自己的被子。这难道是因为我小时候妈妈没有积极和及时回应我吗?

 

答案找不回来,也已经不重要了。

 

就算我知道我缺乏安全感,我知道有了钱可以买回小时候的东西,但时效性一过,又有何用呢?况且我的匮乏感不一定来自于童年。

 

绝对正常永远是少数,每个人都“有病”,所以,so, just take it easy.

 

随他去吧,继续吮你的拇指,总有一天会有人觉得可爱。

 

基努李维斯在片子最后说了一句话:“你不要以为找到了答案,因为都是瞎掰,重要的是,能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

作者简介: Kaforinay,全日制本科,教育学专业;国家教师资格证;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今日头条2019年3月月度优质账号奖励;优质心理领域创作者。微信公众号:杨凤池心理工作室(ID:gh_1b32bb27fe09

排版:小鲸鱼  Esther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