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坠楼事件 | 不带关怀的批评惩罚,不配称为教育

摘要:如果批评和惩罚,最后造成了对孩子心灵的破坏和摧毁,而教育者没有任何反思和调整,那么这样的行为,不配称之为“教育”。

 

可能您已经看到了小学生缪可馨坠楼身亡的新闻。

 

在上了两节作文课后,常州市河滨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缪可馨出了教室,爬上栏杆,从四楼坠落,结束了10岁的生命。

 

据报道称,她坠楼的导火索,就是老师对她作文的痛批。

 

她写的一篇作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被语文老师袁老师批得体无完肤。

 

我不想说那些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和猜测。

 

我只想问袁老师:“您的批评,目标是什么?”

 

您是想要用批评惩罚来操纵和控制这个孩子,让她乖乖就范,还是想要纠正她的错误,帮助她成长?

 

即便您真的相信“传递正能量 ”比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更重要,即便您真的相信假大空的赞美比表达真实的想法感觉更重要,即便您真的相信您的批评指责是为了帮助孩子写好作文。

 

那么,请问:“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被批评后是一个怎么样的状况?”

 

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个10岁的孩子陷入了脆弱无助的状态?

 

您有没有注意到她已经濒临绝望崩溃了?

 

您有没有想要做点什么,来安慰这个孩子,来保护她脆弱的心灵,来让她不至于崩溃?

 

我看到有人在说这个孩子太脆弱。

 

即便真的是她的心理敏感脆弱,请别忘记,她才10岁。

 

正是因为小孩子的心理脆弱,有爱心的父母老师才需要小心翼翼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

 

时至今日,无论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功课是师范生的必修课),都告诉我们:

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非常重视正面反馈。孩子会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称赞和认可,而努力做得更好。但是,没有温度的批评,会摧毁幼小的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

 

在极端的情况下,恶意的批评摧毁了孩子的生之欲望。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带关怀的批评摧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您看那些被老师痛批后一次次重写的孩子,是变得更喜欢写作文,还是敢怒不敢言最后失去写作的兴趣?

 

激发兴趣才是老师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如果老师看到自己的批评惩罚让孩子变得萎靡不振和厌学,变得绝望和崩溃,那么老师是否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这里有一个不同的例子。

 

9岁的小兔子(小学三年级)放学回来,深有感触的对妈妈说:

 

今天的心理课上,林老师教我用好的感觉淹没坏的感觉。

 

妈妈好奇的问:哇,老师是怎么教的?

 

小兔子:林老师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她用行动安抚我。

 

妈妈:哦,怎么说?

 

小兔子:今天上课我又乱说话了,林老师又罚我把“上课不要说话”抄100遍。我听了就很绝望,我都听不了课了,就自己坐着生闷气,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

 

林老师看到了,就请我起来回答一个问题,我想,如果我答对了, 老师是不是就不罚我了?结果我猜对了!老师说我答对了,不用罚抄了!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好了,后面我就能认真听课了。

 

这是个有爱心和智慧的老师。起码她有注意到孩子的痛苦,起码她想安慰这个孩子。所以她在批评之后采取了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安抚这个孩子,让他不至于被绝望的感觉所淹没。

 

我们从小兔子的表达中也可以看到,小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完全能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和善意。

 

如果批评和惩罚是善意的,那么教育者应该留意它们是否带来了建设性的结果。

 

如果批评和惩罚,最后造成了对孩子心灵的破坏和摧毁,而教育者没有任何反思和调整,那么这样的行为,不配称之为“教育”

 

文:唐诗
责任编辑:殷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首发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