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系列 | 小孩子偷东西,父母怎么处理?

6岁的小兔子,有一天得意地告诉妈妈:他看到同桌有一个图画本,每一页都有一个漂亮的卡通图案,可以在上面描画。他就趁同桌不注意,偷偷拿了一张。说完他很开心的拿那张图案给妈妈看,像献宝一样。

 

兔妈妈: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是偷。不可以偷东西!

小兔子:可是我真的很想要啊!

兔妈妈:你想要,可以跟妈妈说,妈妈可以买这个图画本给你。

小兔子:这个图画本是她上辅导班才有的,外面买不到。

 

兔妈妈:你有没有问同桌,可不可以给你一张?

小兔子:没有问。

兔妈妈:你怎么不问呢?

小兔子低头不说话。

 

兔妈妈:我猜,你是怕问了她也不给吧。

小兔子:对啊,问了她也不给,怎么办?

 

兔妈妈:你可以拿一个东西跟她交换。你想想,你有哪个东西是她想要的?

小兔子:对诶,她看到我喝牛奶就嘴馋!我拿牛奶跟她换!

 兔妈妈:可以。但是你今天偷她的图案纸是不对的。你明天带回去还给她,还要跟她道歉。

 

小兔子:我偷偷放回她的书包就行啦!

兔妈妈:我猜,你是觉得承认自己偷东西,会很羞吧?

小兔子难为情地点点头。

 

兔妈妈:确实会很羞。但是你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勇敢的。

小兔子开始撒娇:嗯~~~还给她就行了嘛~~~

兔妈妈很坚定地说:不行,一定要道歉。如果你不好意思自己去道歉,明天晚上我可以带你一起去她家道歉。

 

最后,小兔子跟同桌道歉了,并归还图案纸。同桌原谅了他,并且大方地把图案纸送给他,他也大方地送了牛奶给同桌喝。

处理“小孩子偷东西”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把孩子“想要”的愿望和“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分开处理。

 

禁止“拿别人东西”的行为

 

1.坚决禁止不当行为。要清楚、简短、直接地告诉孩子:不经别人同意就拿别人东西,就是偷。偷东西是不对的。


——不管偷的东西贵不贵,都不可以。因为这是界限的问题,不是物品价值的问题。偷是破坏界限的行为,必须坚决禁止。


——不是因为害怕被“抓”才不能偷,也不是怕别人知道才不能偷。不管别人知不知道,偷就是偷。

 

2.帮助孩子主动归还,并且真诚道歉。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你犯错了,就要承担责任。


——归还东西和道歉,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原谅。要归还,是因为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你的;要道歉,是因为自己做错了,对不起别人。自己道不道歉,是自己的事情。至于别人原不原谅,那是别人的事情。两件事情不能混在一起。


——父母可能会怕孩子被人说成“小偷”,而帮助孩子把“赃物”藏起来甚至丢掉,然后再训斥孩子。这样其实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并不禁止偷东西,只是害怕孩子被抓被惩罚。那么,孩子下一次会更加“巧妙”地偷东西。

 

理解“我也想要”的愿望

 

1.去理解孩子的愿望:他看到别人有一个东西,他也想要。


——这个愿望本身谈不上道德或者不道德。不要上纲上线地说孩子“贪心”。因为我们要做的是禁止孩子的不当行为,而非删除孩子的愿望。就算大人,看到别人赚很多钱,也想要自己有啊,而且是越多越好啦~~~

 

2.给孩子指出实现愿望或者部分实现愿望的合法途径:


你可以请妈妈买给你;


你可以问问同学能否送给你;


你可以拿其他东西跟同学交换;

你可以自己攒零花钱去买;


……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重要的是“疏导”,而非“堵”。对于孩子的愿望,如果父母能够指导他用合法的方式去实现,就会变成他奋斗和努力的动力。

 

3.对于小孩子的愿望,父母不要一直都全部拒绝,而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斟情满足孩子,或者部分地满足孩子。


一个听过我的育儿讲座的妈妈,曾经分享过一个很棒的处理方式:女儿看到别人手里有一个昂贵的玩具,她也想玩,可是玩具的主人不愿意跟她分享,她就哭了。


妈妈告诉女儿,在某个游乐场有这个玩具,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她去玩。孩子接受了。


这就是一个部分满足的案例。

 

现在,我们来看看,小兔子后来怎么处理他的愿望:

 

放学回家的时候,7岁的小兔子告诉妈妈:今天中午放学是我和小杨值日,一起在教室里摆凳子。


小杨去一个同学书包里偷了一支铅笔,有很多笔芯那种(兔妈妈猜应该是自动铅笔)。然后他叫我也拿一支。


我没有拿,他就塞到我手里。我想了想,还是把笔放回去了。


兔妈妈:你做得很对!诶,你怎么知道要把笔放回去呢?


小兔子:因为你跟我说过,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兔妈妈:对的,拿别人的东西,是偷。


小兔子:可是我也很想要一支那样的铅笔啊,你可以买给我吗?


兔妈妈:可以!

 

——即便老师和父母不在场,即便有同学在旁边怂恿,小兔子也不会偷东西了。因为“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已经成为他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了。而且,他已经懂得用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

 

作者:唐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