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价值变现: 从作品思维到产品思维

文:Susan Kuang
来源: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事业,怎样才能把喜欢的事情变成赚钱的事情?” 

这是一个我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反问对方一句:“你觉得自己可以为他人提供怎样的价值,解决怎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对方通常都会愣住,很显然,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实,我的反问当中就已经暗含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不过这个回答给予的并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即从市场和交换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种视角转换非常的重要,因为喜欢的事情和赚钱的事情本质上是两件事情:喜不喜欢关乎的仅仅是个人需求和感受,只要能从中获得自我良好的感受,我们就会喜欢这件事情,但是能不能赚钱关乎的则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因为钱在他人手里,只有当他们的某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愿意把钱掏出来。

如果我们只是想培养一项兴趣爱好,那么我们就只需要考虑自己,考虑如何创造持续的成就感,但如果我们想拥满意的工作或者愿意长期投入的事业,那么我们就需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自我价值。这便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将要探讨的。

商业逻辑与产品思维

我之前做过一个基于微信的生活教育类品牌,叫做“第2身份”。当时,有个订阅者曾给我留言说不喜欢这个平台,因为它太商业化了。关于“太商业化”,她指的应该是,第2身份里的内容全都是与课程有关的介绍,没有任何“纯粹”的、与销售无关的分享。按照这种逻辑,我猜想她所渴望的“不商业化”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愿意无偿地分享或者给予,这里的交换不是基于金钱,而是基于爱心和奉献精神。

说实话,这种逻辑并少见,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信念,既商业(赚别人的钱)是不好的,公益才是伟大的。正是因为这种信念的存在,中国市场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创业公司为了避免让自己显得“太商业化”,把直接的商业模式变成间接的商业模式,比如,做内容的不靠内容赚钱,做工具软件的也不靠工具软件赚钱,而靠把用户卖给广告主或售卖用户隐私来赚钱。

苹果公司CEO Tim Cook曾经就在一封公开信中评论过这种模式,他说:“当一项在线服务免费时,你就不再是消费者,反而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Tim Cook声称苹果公司绝不会出售用户隐私,因为苹果的商业模式非常直接,那就是依靠出售出色的产品来赚钱。

我觉得,大家对于商业的误解主要是源于对商业本质的不了解。复杂的现代商业和细致的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只是价值链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大多数人都处在价值链的中间环节,拿的也是固定薪资,因此我们很难跳出自己狭隘的视角,从市场的角度来理解商业,理解需求、价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然而,想要更好地抓住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逐渐摆脱螺丝钉的角色,并最终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商业本质,或者说赚钱的逻辑,有更深刻的认知。

那么,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先想想商业为什么会存在。商业为什么会存在?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需求,比如吃穿住行用等物质需求,以及各种各样的精神娱乐需求,这些需求是无法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来得到满足的,而是需要依赖他人的分工协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组织生产这些社会所需的东西。

可是,生产者怎么知道自己生产的东西是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呢?唯一的判断方式就是看自己是否能够盈利,因为消费者只会为自己需要的东西付钱:如果能够盈利,那就说明市场需求是存在的,收益是对你价值创造的一种肯定;如果无法盈利,那就说明你做的事情市场价值不大,应该停止,然后让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中去。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商业的本质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获得回报,或者换句话说,为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以此来赚钱。我们甚至可以就用两个词来总结商业的本质,那就是产品和赚钱——赚钱是商业的终极目标,产品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产品指的并不是某种具体商品或者服务,而是泛指一种解决方案,因为随着商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最基础的物质需求都已经基本满足来,所以,现代商业面对的都是更高层次的人性需求,而这个层面的需求都非常复杂,因为它是不具体的,你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才有可能理解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代表的,其实是你对问题和需求的理解,以及你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最后所给出的解决方案。你对问题理解得越深,优势和资源越突出,那么你的产品就越有竞争力,经济回报自然也越高。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是商业能力,还是赚钱能力,归根结底都需要依赖产品能力。那么以此类推,不管你是想提高自己的商业价值,还是想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和产品能力,即学会从他人需求的角度思考这两个问题:我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然后再根据这些思考,发掘自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以此获得回报。

你想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理解了什么是产品思维之后,我猜想,你可能又会冒出新的困惑:产品思维听上去的确非常好,我也很想拥有产品思维,可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先从自己的痛点开始,从自己的生活开始。

知名管理学者陈春花教授曾在一次关于商业哲学的发言中提到说,想要理解商业,我们就必须回归到生活本身,商业之所以可持续是因为生活是持续的,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断向前的,不断寻找生活本身价值的。人并不是一个消费者,而是一个生活者,人最重要的追求不是在消费这些产品,而是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和更加精彩。

我特别认同这种说法。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每个人的需求似乎都各不相同,但实际上这些需求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更好的生活,而我们所有的问题和不满足,归根结底也都是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品质和意义的追求。

陈春花说,当商业能回答人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它自然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当你能成功地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把生活过成了别人都羡慕的样子,把自己打造成了别人都想接近的人时,你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当你不知道想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时,那就暂时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把自己当成第一个客户,先学会为自己解决问题。说实在的,如果你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那还怎么期待自己去帮助他人拥有更好的生活呢?

事实上,我就是因为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热情和事业方向的。有读者曾经问我,我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我想了想,告诉他,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实九年前在美国的时候,我就差不多知道了,只不过那时我只知道自己想做帮助他人成长的事情,但并不清楚具体要做什么。

为什么会有想要帮助他人成长的想法呢?很简单,因为我当时正在经历着一场重要的成长与蜕变:我从一种长期以来的消极被动状态,开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大胆进行各种突破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自己的信心——这些都是我当时最缺乏,也最渴望拥有的。

我发现,人是有分享本能的,当一个人感受到了某种快乐的时候,他就会很想把这种快乐分享给其他人,所以,当我自己体会到了那种积极美好的生命状态之后,我就特别渴望能够让更多人体会到,而且我很清楚,不少人其实和我过去一样,并不是很开心,对自己有很多不满,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如果我能够成功地实现自我改变,那么其他人也一定可以。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来没体会过什么叫做使命感,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热情在哪,更不清楚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但是那次成长经历却给了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我要帮助更多人成长为一个更好版本的自我。从那以后,这种使命感便成了我最强大的动力来源,推动着我不断往前走,而我之后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顶层目标进行的。

与产品一起试错和迭代

那么,是不是知道了自己想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产品来将自己的价值变现了呢?答案为否,因为知道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想要解决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是两回事。

在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呢?

《遇到问题,我们该怎样去思考》这篇文章中,我曾提到了试错的概念:“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试错,先选择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去行动,如果失败,那就选择另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再接着尝试下去。只要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通过行动和试错最终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

同样道理,在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形式才能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我们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试错,也就是先把抽象的想法具体化,变成一个他人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这样的话,我们便能通过真实的反馈,了解到产品是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些反馈去进行改变和调整。

除了试错之外,迭代也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是迭代呢?如果说试错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最佳的产品形式,那么迭代的目的则是根据反馈,持续对产品进行改进与完善,以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不得不说,试错和迭代全都是产品思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产品是一步到位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历一个试错和迭代过程,而且这种迭代可能永远都不会停止。

回到我自己的故事。虽说我很早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人生热情在哪(要解决什么问题),然而在具体要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上,我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试错,进行了很多次的产品迭代,直到现在才有了相对比较确定的答案。

我做的第一个尝试,是我在2011年利用业余时间创办的一个女性社区。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想,如果能够把一群渴望改变和成长的女性聚集在一起,那么大家就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来实现成长。

这个社区一开始做得还不错,但一年之后就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我自己也遭遇到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挫折。通过反省,我意识到,仅仅把一群人聚在一起,组织一些活动,是没有办法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而且过于频繁的人际交往反而让我自己变得很浮躁。

意识到这些之后,我便放弃了这个项目,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阅读、学习和生活上,并开始通过公众号写作的方式来梳理自己关于自我成长的思考。

2014年夏天的时候,我写文章已经写了快一年时间,我感觉自己对成长的理解好像差不多了,于是我开始计划着,把自己关于自我成长的理念和方法,变成一个线下课程,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大家成长。

由于之前并没有相关经验,我打算先做一个免费的试验版看看。我把这个课程命名为“梦想启动计划”,并通过在线招募和筛选,确定了第一批参与者,紧接着我用了两个多月的业余时间,很快完成了整个课程的设计和线下分享。

当产品还处于抽象想法的阶段时,我其实很看到它的问题,等到这个课程完成之后,我才发现,它太不成熟了——这些内容和方法仅仅是的我个人经验之谈,经不起推敲,背后也没有扎实的理论依据。所以,“梦想启动计划”第一期完成之后,我就停止了继续做的念头,并再次把重心转移到学习和思考上。

之后的这几年,我一直在重复这个过程:每当我感觉自己想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具体化一个产品,而每做完一个新的产品,我都会发现一些之前意识不到的问题和认知上的盲点,这个时候,我又会继续回到学习和思考上,通过输出作品的方式(写文章和写杂志)来提升自己的认知。

有朋友曾经问我,关于未来,我会不会感到焦虑。我的回答是,没有。我不焦虑,是因为我内心有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只要我能够真的帮助他人解决问题,那么我就是有价值的,就一定能够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在作品和产品的交替输出中,不断加深自己的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虽然有些漫长,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够向这个世界交付一个出色的产品,以此实现我想实现的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Susan Kuang:《斜杠青年》作者,留美MBA,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卓越的积极行动派和精要主义者,希望利用自己积累了七年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帮助更多人通过理性思考和高效行动来实现自我突破,追求自我卓越,让人生开始进入正循环。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