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优越,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文 :俞林鑫
来源:怡宁心理(ID:hzynxl)

几年前一位自杀的高中生林嘉文在他的遗书中写到:“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他说的并没有错,人需要一些支撑自我价值的东西(真实的或虚幻的),使得个体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就像投资者容易高估某只股票的价值一样,人们也会喜欢高估自己,形成一种优越的高自尊感。一旦失去了支撑自我价值的优越感来源,人往往容易受到自卑和抑郁的困扰。

心理学研究者Taylor,Brown(1988)认为,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愿承认错误、拒绝道歉、优越感的获得”,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者似乎有令人嫉妒的能力去扭曲现实,他们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提高自尊,维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对未来的乐观看法。


“优越感”这个词往往是贬义的,人们会以这个词来描述一个自负的人,或者形容一种有问题的道德品质,并产生厌恶的情绪,这种讨厌恰恰反映了每个人潜藏着的寻求优越的需要。在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追求优越是人的基本需要,它来源于人的自卑和弱小。无论是年幼的孩子,还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均无法对自卑免疫。通过塑造自卑感,驱使个体寻求优越以补偿自卑,这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

优越感对于自信心的维系是必要的。有些人很难跟比他优秀的人交往,因为在这些人面前,他失去了优越感,一旦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则马上可以恢复信心。有些女性之所以执着于打扮自己,是因为漂亮的外貌让她有了一种优越感。男性热衷于赚钱或者取得地位,同样也有寻求优越、防御自卑的作用。

优越感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优越感满足的方式。


按现实性维度来分,优越感的满足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现实的途径,如取得社会成就、较多的财富、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健康的体魄、漂亮的外表、一项卓越的技能、某种优秀的性格品质等。另一种是想象的途径,比如幻想中的成功、地位、魅力、个性品质等,以及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所获得的优越错觉。

 

按社会性维度来分,优越感的满足也包括两种。一种是追求个人的优越,如地位、财富、名声等的追逐,有些一心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一将功成万骨枯」,将优越感建立在践踏别人之上。另一种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价值,这是被社会鼓励的方式。比如,马克思:“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奋斗”;罗素:”集中精力于实现伟大的、非个人的希望,……,具备伟大灵魂的人,……心灵反映出整个世界……”。

 

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能够与他人产生联结,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的优越感满足方式,更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成功人士大都有着强烈的追求优越的需要,他们充满着雄心壮志,不屈不挠,在社会奋斗的过程中满足优越感,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建立在非现实的基础上,比如通过幻想、否认、贬低等方式得到优越感的满足,虽然能够得到暂时的自尊提升,但往往不够稳定,对负面评价的免疫力较低,容易产生强烈的愤怒或沮丧。而且,有些人言过其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缺乏社会兴趣,往往难以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形成优越情结。或者有些是伪君子的类型:有意或无意地披着关心社会的外衣,掩盖自我中心之实。

 

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往往被用来寻求优越感的满足。


▫贬低:中国人看不起印度人,台湾人看不起大陆人,以及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蔑视,有钱人对贫困者的轻视,成绩优秀者对成绩差者的排挤……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贬低,背后仅仅是为了获得优越感。

 

▫幻想:拥有无上财富,被美女簇拥着,成为最聪明的黑客,拥有特异功能……这些美好的幻想,同样也是为了寻求优越。

 

▫否认:否认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自己的错误,以至于诸多自欺欺人的观念,目的也只是为了防御自卑,维持优越的幻象。

 

▫宗教信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宗教也能满足人的优越感,通过不断修行,相信自己可以达到某种不一样的境界。不管能不能达到,或者存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本身就能带来优越感。

……

还有些人会以一些扭曲的方式来寻求病态的优越感,成为心理问题的来源之一。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记录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十六岁的女患者。她从六七岁就开始偷窃,十二岁开始和男孩子在外面过夜。在她出生时,她父母的关系到了冰点,母亲也一度不喜欢她。她的父母总是争吵,在她两岁时终于离婚。母亲把她送去了姥姥家,姥姥对她很是宠爱。

 

当女孩来找我时,我很友好地和她交谈,她说:“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和男孩子到处鬼混,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我要让我妈知道,我比她厉害,她管不了我。

 

女孩以这种自我破坏的方式,目的只是为了打败母亲,缓解面对母亲时的无助与自卑。在很多有自我破坏倾向的人身上,往往也潜藏着对父母无法体验的自卑和愤怒,以至于要以一种糟糕的方式来寻求想象中的优越感。对优越的病态追求阻碍了建设性途径的发生,比如主动沟通,表达愤怒,寻找解决的途径等。

 

在有些心理障碍患者中,长期存在某些心理症状,如强迫、焦虑、心身问题等,这些症状成为了他们获得优越感,得到特权,免除责任,控制他人,满足无条件关注的武器。当他们真切的认识到症状背后的心理意义,才能接近内在的真实情感,走出心理症状的恶性循环。

 

正因为优越感如此重要,那么,对一个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的,莫过于挫伤他一直引以为豪的优越感。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珍视的能力或品质,这些成为了优越感的来源,当它们受到攻击时,难免会导致心理崩溃。

 

一个一直以英语能力而自豪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同班同学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他失去了唯一的优越感来源,不久就陷入抑郁状态。后来他在英语演讲上重新确立了优势,才再一次恢复了信心,抑郁减少了。

 

一个成绩向来很好,备受周围人肯定的大学生,却在恋爱上失败了,对方劈腿找了另一个人。这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连带地失去了学业上的优势,很快地陷入了抑郁中。直到后来在工作能力上恢复了优越感,才得以自我拯救。

 

优越感是一种心理养料,对于心理健康的维系非常重要。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利他的、现实的、建设性的满足,而不是建立在心理防御之上的想象性满足。一些身心滋养的活动,获得一项足以立身安命的技能,将自己的抱负引导入社会价值的实现中,一种核心的未来发展方向,均是寻求优越的正确途径。

 

建立在想象途径上的优越感满足,则是需要减少的,越是执着于想象的满足,越容易逃避现实并阻碍心理成长。因此,每一次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都是自我反省的机会。去认识到防御背后的心理需要,努力发展出建设性满足的途径。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满足,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怡宁心理,ID:hzynxl,Your mental lifestyle.

责任编辑:Spencer 周芝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