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教育有害的“合理化”观念

自从孩子呱呱坠地,便已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成长就是慢慢与父母分离的过程。


一位妈妈因为高三女儿学习成绩下降,一怒之下撕了女儿手写了6年的笔记本。从初一到高三最好的六年青春的点滴记录就这样被毁了。然而,从家长的描述中,感受不到她因孩子的伤心而难过,因自己的冲动而懊悔,只有满屏对学习成绩的焦虑。


这并不是特例。小到牙牙学语的孩子,大到已成年的孩子,很多孩子正受着父母的“温柔”的控制和安排。


这些孩子身体上不会受到暴力折磨,甚至会被照顾地无微不至,心理上却遭受着长期的忽视、贬低、控制,基本的心理安全和被尊重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家长们秉持着各种“合理化”的观念,甚至将这些观念当做家庭教育的核心支撑,贯穿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全过程。


然而,这些观念满足的是家长的心理动机,缓解的也是家长的焦虑及压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展弊大于利。

 

观念1: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没有想到过它会引发如此大的社会效应。“不输在起跑线上”,说的非常直观和形象,却暗含两个意思:


  • 一是,每个孩子的起跑线都在同一个位置上。言下之意,你的孩子的起跑线和所有的孩子是一的。无父母家境如何、父母遗传基因如何、父母所有的各种社会源如何,你的孩子的起点绝不落后于其他孩子。就很巧妙地维护了广大家长们的自恋心理。

  • 二是,你不做点什么好像不起孩子了。孩子是个好苗子,如果大了没出息,那就是父母的任。会引起父母自身的失控感,了不自己后悔和受,一定要做点什么。


一句话既满足了大人的自恋心理,也点到了害怕失控的穴位。虽然没有谁能担保孩子的未来,但父母的全能感认为自己可以!


所以孩子累不累?孩子需要什么?时代需要孩子学什么?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孩子的时间排的满满的,父母为此也付出了金钱和时间,父母的焦虑就会缓解。

 

 观念2:

都是为你好!


另一句父母常挂嘴边的有毒的话是,“这都是为你好!”。


孩子不听,就是不知好歹,更要背负不孝的道德羞耻感。听就要把自己探索成长的权利拱手让给父母,自我阉割成长的动力。


再小的孩子也清楚,自我的发展需要与父母的意愿是相违背的。ta们在身心方面还没有做好独立生存于社会的准备,害怕被父母抛弃,那就只能乖乖地依顺父母。


于是放弃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动力,听从父母的安排。


在家长的“都是为你好”的情感绑架之下,孩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增强后,主观上开始不适应家长带给ta们的压抑感、被迫感、不自主感,顺从的孩子会逐渐变得不自信且自卑,而“叛逆”的孩子则通过逃学、厌学、打架斗殴等行为不适的方式反抗家长。


这类家长心理边界不清,分不清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弄不清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容易受到外界观点的影响。


这样的人也是控制型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未来的不可预知性,需要从小开始安排和控制在自己能够忍受的范围内,离开这条路就会焦虑不安。

 

 观念3:

如果不强迫孩子学习,

那谁来担保孩子的未来?


还有很多家长自负地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孩子的未来。所以理直气壮的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背后的逻辑也是“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若有幸遇到边界清楚心理发展较好的父母,那么孩子能够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明白自己需要独立自主,需要提升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但,若遇到边界意识模糊,心理发展不完整的父母时,孩子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之路会遇到重重障碍。


怎么才能让孩子认真学习不再贪玩?

孩子一点也不听话,做父母的该怎么教育?

怎么才能让孩子乖乖写作业?

 

一句句满是焦虑的话语背后,是孩子顺其自然的天性发展与被父母设限的成长空间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可是孩子们天生喜欢“玩”,不愿意被束缚,受限制,学习的动力并不总与家长一致,喜欢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家长认可的。


因此家长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让孩子听话,却不思考强迫孩子学习ta们不感兴趣也不喜欢的东西,是否真能保障孩子的未来?


强迫孩子学习的结果,是孩子一直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没有机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只能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自己”。


原创:二楼的巴士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