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一.


荣格: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我不确定这句话是不是荣格说的,但我知道说这句话的人肯定非常聪明,并且闷骚。

 

因为普通的人才需要去学习接受自己,优秀的人大概率是并不需要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具有过人的天赋或资源:智商、权力、财富、美貌、自控力、努力、胆子大、不要脸等等,这些天赋能够给他带来足够多的社会认可、成就感、优越感,这些感受最终都会转化为“自我认同”

 

所以优秀的人通常不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因为他们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处于优势,处在优势地位中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做到不具备这些天赋和资源的普通人做不到事。


这种优势地位本身就能够令他们接受自己、对自己很满意,而不需要再去“学会”

 

直男癌的黄晓明可以凭借一张漂亮的脸成为明星,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纳什凭借过人的数学天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孙宇晨凭借不要脸成为币圈镰刀使,富二代王思聪凭借父亲的光环和财富成为社会名人好几年。


这些人天生具备的某些特长或优势,成为了他们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的优势方,所以,他们的世俗成就只会令他们不断的获得更多的自我接受。

 

俗话说的是:小富靠勤,大富靠命这句话似乎在鼓励普通人可以通过“勤劳”来获得小富。但其实并不是,“勤劳”、“努力”也是一种天赋技能。

 

普通人的意思,就是你连“努力”这种能力都不具备。君不见多少人挣扎于拖延症、懒惰。多少人被“明知道要努力,但就是没法付诸行动”的问题所困扰。

 

「社会价值评判体系」是一种「评判体系」,所有的「评判体系」都意味着一定有高位有地位,并且高位是少量的,低位是大量的。


当全中国人均月薪5万时,月薪5万并不能够成为一个普通人认同自己、自我骄傲的资本,因为这变成了常态,这时候月薪15万的人才能获得优越感。

 

因此,人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是来自于处于某一评判系统中的相对高位,而和你的实际水平没有关系。

 

「评判体系」本身就意味着“对比”。


现在任何一个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比几千年前纣王的条件要好,但你并不能因此而觉得自己如何如何,因为现在的你并不能使用几千年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

 

二.

 

事实上,也并非所有普通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要去学会接受自己。

 

因为“不能够接受自己”这本身是一种心理创伤,它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持续的遭受否定与伤害的结果。

 

没有患上这种心理创伤的大量普通人,其实是对“接受自己”这件事是「无感」的。

 

如果你具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你会发现你周围大量的“普通人”关心的是柴米油盐、爱豆好帅、周末去哪里耍。


他们并不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不会关注什么“内在的自我成长”之类的话题,也没有“接受自己”的这种概念。

 

所以他们不需要、也没兴趣去学会接受自己,因为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非常遥远、没什么意义的话题。

 

三.

 

在了解了以上两个前提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一个人会认为,自己需要「接受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我们需要去探究的问题。

 

为什么你会需要、会想“学会”接受自己呢?

 

这必然是因为你的身上有许多令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为什么我们会不能接受这些部分呢?必然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部分是「坏」的,是不好的,是你不应该有的等等。

 

那么,为什么你会认为这么部分是「坏」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接受了一套「评判体系」,并毫不怀疑的认为这个评判体系就是天经地义的。

 

譬如:你的母亲长期给你灌输:“看你长得这么丑,长大了肯定没人要!”

 

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长相原因而自我攻击,不能接受自己,那必然是因为他接受并认同了「美丑」这一评判体系,他不知不觉的将自己置于了这一评判标准之中,并处于了地位的劣势。

 

美丑评判体系,规定了美的人是好的,丑陋的人是坏的、可耻的、差劲的。

 

有人会说,美和丑这是客观事实,如果你的确长得丑,那这就是事实,并不会因为你不接受这套评判体系就不存在了。

 

“不接受评判体系”,不等于否定这些评判体系的存在,不等于否定客观的事实,而是意味着:你不使用自己在某一评判体系中的位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没有人会因为自己是「悠悠球技术」中的低位者而感到自卑,而感到不能接受自己。因为你对悠悠球技术这种东西并不关心,这套评判体系跟你没有关系。

 

同样的,多数人并不会认为自己不会开履带式挖掘机、没有詹姆斯·小刘那么擅长吹口哨、每次参加叠千纸鹤大赛都是最后一名等这些事情是不好的、是不能接受的。

 

唯有当你认同了这些评判体系,并相信这些评判体系中你的地位可以决定你的价值时,你才会因为处于这些评判体系中的低位而感到不能接受自己。

 

那么你是怎样认同了很多的评判体系的呢?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你不知不觉的被塑造了很多“必须要”“应该要”达到、或成为的目标。

 

你觉得自己“应该”要嫁的出去,应该要获得别人的赞美和认可,所以才会觉得自己长得丑、不好嫁,这件事才是不能接受的;

 

你觉得自己“必须”要月入10000元以上才配算个男人,所以你才会觉得自己现在工作能力不行这一点是不能接受的;

 

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必须”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结婚、生子,因此你才会被生活捆绑、鞭策的疲于奔命;

 

这些洗脑给你的「人生必需品」,将你置入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令你彷徨而焦虑的追逐着诸多你原本并不需要的目标,令你深陷于一个你并不具备优势的领域里不断自责。

 

当你持续使用「我应该怎样」的视角,去审视你自己时,你就会看到无数的自己的“缺点”,你就会忽略现实。


你没有确定这个所谓的“应该”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或需要的、也没有确定这个“应该”是否是你的能力范围内能够达成的;


而只是非常盲目的看到了一个目标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要去达成。

 

普通人需要学会一种视角的转变,即从「我应该怎样」转为「我现在“是”怎样」的。

 

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设定目标,而不是根据你的欲望去设定目标。

 

人的一生没有任何事情是“必须”的、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应该”的。


你现在先抛开一切你头脑中认为是必须的、应该的那些束缚,甚至要抛弃掉“我应该活下去”这种想法。想象所有的束缚、所有的理所当然、所有的必须和应该都从你身上解离,你明空赤裸、分毫不剩。

 

保持在这种一无所有的状态里,慢慢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不再是我「应该」月入一万,而是慢慢变成我「能」月入三千,我「能」月入六千,我「能」月入一万,我「能」月入三万。

 

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你会时刻处于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的状态里。

 

在这个状态里,你没有幻想,没有强加于你的评判体系,没有怀疑和失控感。不是「应不应该」逼迫着你的生活,而是「乐不乐意」推动着你。

 

如果你想接受自己,就无条件的、完整的接受自己。

 

「无条件的接受自己」,就是放弃一切让你觉得需要“达成”才能接受自己的「条件」。

 

这在更深的一层含义是:放弃一切对生活的幻想和要求,放松而自在的成为你自己,不再试图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文:风墟  (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炼己者  ID:fengxuwake;微博:炼己者风墟;个人微信:fengliu145236)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