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催,孩子越磨蹭丨孩子不是提线木偶

经常,解决问题的方案,带来更大的问题。

早上,五年级儿子没有刷牙被爸爸抓个正着。爸爸强调『已经不少于5次了。下一次再发现的话,不说你儿子,就说妈妈』,还问我『妈妈,你同意吗?』


我心想,当然不同意了,但为了不起正面冲突,对儿子说了一句『儿子,你同意吗?』,然后,不等回答,赶紧出门上班(我怕自己控制不住,一大早跟老公争吵起来)。


我和老公之间,这种模式维持至少5年了。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好,学习不好,他就怪我没管好,然后我生气,反过来说他没管孩子。


我们两个人是为了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采用的解决方案带出了更大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又增加了大人之间的矛盾。


01

孩子没能养成好习惯

是因为父母没管好


这种观念本身就是悖论。


孩子需要父母管才能做好,就不能算是养成了好习惯,已养成了好习惯就不需要父母管了。


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自己刷不刷牙对爸爸妈妈很重要,它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是全家人的事情。内心的想法是,我好好刷牙,是为了爸爸妈妈不争吵。


这个问题的走向,已经偏离了一开始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需求了。


当父母严抓刷牙习惯时,孩子的行为会有一阵的改善,但只要父母管的松一些,孩子的行为就又回到起点。这种模式,一直在循环,孩子短暂的改变,是为了应对外界的压力,并不是发生了真正的改变。


同样,孩子的好习惯依然没养成,家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02

孩子写作业磨蹭

需要家长监督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往往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写作业磨蹭。孩子越是磨蹭,家长越着急,越催。然后,孩子就带着焦急的心态和委屈写作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孩子的心智能力发展是有差异的,但是集中教学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一个班里的孩子学习能力方面差异很大。


很多时候,低年级孩子写作业慢,不一定是行为习惯问题,而是孩子遇到了困难,无法写下去。此时家长的催促和责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慢慢对学习产生厌倦。


家长催促孩子,本来是要解决孩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却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孩子对写作业感到厌倦和恐惧。

 

03

孩子穿衣吃饭磨蹭

家长包办或催促


有位老人每天送孙子上学。开始,早上起床后,孩子穿衣服慢,她就帮他穿,吃饭慢,就喂他。后来,孩子的父母跟她谈,不要帮孩子穿衣吃饭,这样孩子无法成长。后来,她就不帮孩子了,改催促孩子了。


一开始老人帮孩子时,画面一片和谐,孩子听话,老人不心急,每天开开心心上学。后来,姥姥改催促孩子时,画面大反转,老人焦急地催促,孩子气哄哄的闹脾气。最后,经常饭吃了一半,就被姥姥拽出去上学。


后来,孩子的父母跟老人沟通,才明白老人是因为担心孩子上学迟到,所以要催促孩子。在她的生活模式里,迟到是很严重的问题。


老人的初衷是为了孙子按时上学不迟到,而采取的解决方案——代替孩子做事或催促孩子,都给孙子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长期由大人包办生活事务的孩子,没有发展生活自助能力的机会,无法适应独立生活。长期被催促的孩子,生活中经常感受到不自主感,应对催促又消耗了很多的精力,不能发展很好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每天早上的战争不停歇。


04

给孩子的问题瘦身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大人往往将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很自然的认为那就是孩子的问题。


在老人的过去生活经验里,迟到是不能被允许的,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因此孩子慢吞吞的行为激发了她的焦虑情绪。当看到孩子无法按她预估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应时,她就要采取行动,不允许自己坐以待毙。此时,她已经将迟不迟到作为自己的事情,她成为了这件事情的主角,孙子是她很好的完成这件事情的助手而已。


低年级作业题目对于大人来说很简单,如果自己做几分钟就能完成,孩子却一小时都完不成。此时往往将自己的能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做不会和做不完,是孩子的态度问题,并不是能力问题。学习态度不好,是不能被允许的。


孩子的很多问题,被大人包装成各种疑难杂症,已经找不到问题最初的样子了。孩子在问题中徘徊和迷茫,不知如何应对,干脆把控制权交给大人,自愿成为『提线木偶』。


如果希望孩子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那就要一层层揭去附在孩子的问题上面的大人的问题,将问题本来的样子展现给孩子,让孩子能够看清自己的问题,重新掌握对问题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 END –

文:二楼的巴士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