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的1000张面孔

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群就有一个美丽的面孔–温暖脸。它是家校沟通的中坚力量,为了孩子的成长,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可是渐渐地,它的脸越来越难看清了。它好像分裂出了 — 1000张脸。

场景一


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有家长因没有回复老师信息,未完成分配的任务,被老师点名,不堪“重负”,情绪崩溃。该家长在视频里哭诉,自己平日很忙,加班、开会,还要盯着孩子,顾不上看消息及时回复,还要被批评说不关心孩子,满心委屈。视频一出,引发很多家长的共鸣,称家长群里消息很多,屏蔽怕错过,不屏蔽又被无用信息打扰。

会被要求“自愿”完成一些任务,但不完成又被指责为“不尊重老师,不关心孩子”,情何以堪?家长群的第333张面孔–压力脸出现啦!

这张脸的主要的问题是边界 (boundary)责任(responsibility)的混乱。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边界,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力,打造自我保护的铠甲。明确了个人的责任,就确定了个人的边界。

而家长群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往往有“打破”边界的信息传来。比如新闻里老师对家长的要求,使家长对责任的分配产生了困惑,因此感觉自己的边界遭受了侵犯。大部分家长平日都在工作,而家长群里如果有持续地消息传来,家长需要随时准备“角色转换”,就会无形中造成心理压力。

有些老师的措辞与沟通方式(比如点名批评)可能会传达出一种“你没有履行好做家长的义务”,家长不认同的话矛盾就会升级。

同样,有些家长可能会在很晚的时候在家长群里向老师发问,或者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时候老师的个人边界受到侵犯,也会产生矛盾。

场景二


“老师您太棒了,刚毕业课就教得这么好,我们家孩子特别喜欢您,学习更有劲头了,感恩遇见您这样的好老师!”


“是啊是啊,我家孩子也说了,您上课特别用心,平时也很关爱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太感谢您啦!”“您教得真好!我家孩子第一次小测就拿了第一名,开心着呢!”“在您的影响下,我家孩子决定去省里参加比赛啦!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感觉能拿大奖!您太伟大啦”


开学还没几天,家长群里就热闹非凡,把老师都吓到了,毕竟,才上了几次课,全班同学的名字和脸还没对得上呢。原来是家长群的第666个面孔–夸夸脸来啦。

为了让孩子得到老师特殊照顾,一些家长在群内对老师进行夸张的赞美和追捧,同时又想在别的家长面前显出优越感。而相对沉默的家长也坐不住了,争着冒泡找一些可以让自己孩子得到关注的机会。我们来聊聊这里出现的同伴压力、从众和攀比吧。

同伴压力 (peer pressure)为了融入家长圈子,显得自己合群,不被孤立,有些家长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从众(comformity),跟大家一样去说好话,称赞老师,即使这些称赞是不恰当或者不必要的。


同时家长们也会担心如果真的对老师有用,自己没有这样做,老师偏心了怎么办?因此,不如跟大家一起夸赞起来吧!


同伴压力还会引起攀比心理 (mind of rivalry)。尤其是对内心不太自信、有些空虚的家长而言,攀比的行为可能更严重一些,想要获得优越感,通过在家长群里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就或者是自己的某些特征而引得关注。走进这时的家长群就像走进名人堂,一条条消息都是各种“瞩目”的成就,使得家长群的真面目埋藏得更深。

场景三


“原来你们学校是这样的!我真的是眼瞎了才选择你们学校!我家的孩子病得那么厉害没一个人管!”

一位家长在群里歇斯底里。不一会儿,大家开始纷纷询问,有的家长开始附和,有的爆了粗口,甚至有的家长准备带孩子退学,还有的在质疑,认为”不可能吧“,但明显已经动摇 。如果家长群有温度,那么此时已经“炸了锅”。

学校紧急开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只是一场误会。但家长没有接受解释,家长群也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 对家长而言,信任的基石开始动摇,更多的不满开始滋生。

对学校而言,相关的老师因为误会而受到批评惩罚,学校口碑受到影响,有可能还影响招生。家长群的第999张面孔–冲突脸出现了。

这张面孔下,其实是我们情绪表达的特点和人们的认知偏见在作祟。

在当事人没有搞清事情原委的基础上,由于焦虑和激动,情绪会影响逻辑判断。因此传播出来的信息往往带着情绪色彩(夸大,绝对化,带有敌意)。而人们的大脑更倾向于接受并铭记负面信息,这是由我们的生存本能所决定的。

所以当家长群中出现一则负面信息的时候,聚光灯就打在了那些不好的事情上。家长们唯一判断真伪的来源基于当事人激动地论断,没有其他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信以为真,并纷纷开始思考回忆不好的事情有没有发生在自己(或孩子)与学校接触的时候,而那些愉快的信任的经历仿佛被遗忘了。

这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不满。而这种确认偏误以及尊严的驱使使得当事人家长在学校澄清了误会后还是选择坚信自己的看法。这张矛盾的面孔就这样留了下来。

大家也许从这三个场景中看出来了,其实家长群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的一种体现形式。边界和责任问题,从众和攀比问题,表达方式和认知偏见的问题,其实是广泛存在的。

而家长群只是它们的一个发泄场所。只要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去解决,加以适当的官方约定,相信家长群的1000张面孔会恢复为原来的美丽模样~

原创:Flores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