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PUA,如何对父母的“我为你好”说不

前两天,有个题主在社区里提问,说快40岁了好不容易第一次怀孕,为了养胎暂时和妈妈住在一起,却没想到再次经受了恶梦:如果不按照妈妈的要求,老人家就会脱口而出:“我这是为你好。如果不听你就跟我滚。”


这句话让题主非常伤心。


相信,每个人的成长几乎都会听到我这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从父母的口中说出。社区里也有很多题主提问过一些类似的提问:父母总是说为了我好,却让人感受不到快乐……

—1—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PUA,全称“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并不断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为,后来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其相关行为。

是借着爱的名义,打着为你好的口号却不断地嘲讽、打压、否定、批评你,从而达到控制你的最终目的。PUA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你不够好,你不配得到爱,你要变得更好,才配得到爱。

很多人简单粗暴地认为PUA是发生在两性之间的,是对异性通过洗脑从而精神控制已达成某种目的。但其实不然,很多人的原生家庭,才是PUA话术大集合。


有种冷叫做妈妈觉得冷,父母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长辈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一而足,总体来说,这让晚辈们情何以堪,甚至很多孩子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以防父母的骚扰。


豆瓣上曾经有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留言者甚众。在很多心理学的文章后的留言里,这也是一个庞大的存在。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一个完美标准。我们从小就不断地被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想法和努力常常得不到肯定。


当然,一句两句的批评不算什么,这虽然不中听,但无论如何知道父母是为自已好。


可是,从小到大,全方位地360度无死角地围绕你的缺点,针对你,告诉你,“你不行”,长此以往,你可能真的就认为自己不行了。

 

像上文中提到的题主,好不容易第一次怀孕,本来想得到妈妈的照顾,却没想到得来的是:“如果不听话,就给我滚”。这样的话怎么能不让人伤心欲绝。


—2—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并且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追寻自己需要的自由。可是作为我们的父母,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意识。


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上普遍存在,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

 

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由此情结而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

 

在中国,可能这种状况更是常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曾经让几千年来的人们深受其害却又无法抽身而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观念深入人心。

 

封建家长制的观念,让人们以服从作为千百年来常态,而身不由已,甚至毫不知情,习以为常。

 

几十年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让新一代的青年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让原来一切的正常变为了不正常。

 

应该来说,这是一种觉醒和进步。

 

—3—

对父母的“我为你好”说不,这既是孩子长大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社会学上也因此有个共识: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就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那么,我们如何对待父母的PUA呢?

 

首先,从认知上,可能我们要确定界限。尤其成年后的我们,要分清自己是自己,父母是父母。父母与我们可能只是高速公路上的两台车,朝着一个方向各自驾驶。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的方向盘,才能时不时地拿眼光帮助他们。如果自己都过不好,却想帮助他们,可能只会两败俱伤。

 

其次,从情绪上,我们要感知自己的感受。我们要理解这份“我为你好”之后的愤怒和无助,并时刻觉察它,把它表达出来和宣泄出来。当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

 

再次,从行为上,保持距离。未成年子女可以用实践来证明“我为你好”理念可能是好的,但结果可能是不如自己的。比如“有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你只要不感冒不发烧锻炼身体就可能达到这种效果。成年子女,可以理解这种说法,并适当保持物理和心理的距离。

 

—4—

我们也要警惕,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如果太注重父母的PUA,我们也可能自身成为那个PUA。一不小心 ,我们成为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于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可能比较积极的结果是,从认知和情绪上,我们理解并接纳了父母“为你好”可能是真的好,但在行为上,我们与他们分清心理与物理的距离。


如何达到这一点?


个人成长,终身发展,仍然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原创:洗心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