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是病态的吗?如何对待不完美?|心理学词条

1阐述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仿佛也总是陷入这种高标准的生活要求中,比如


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持有好感
希望所做的事被所有人称赞
经常重复做一件事直到满意
希望周围人都能准确无误的完成各自的工作
一旦发现工作中有不满意的地方就会回到起点重新来过
等等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则有些【完美主义】倾向了。

 

心理学上,【完美主义】最早是由阿德勒进行研究,他认为完美是是促进个体发展,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如果不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

 

他将人们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动机,从而产生导致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别是:社会型、统治型、回避型、获得型。其中统治型、回避型、获得型的完美主义者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上容易导致个体心理不平衡而产生心理失调,而社会型的完美主义者主要是指那些能在追求完美的动机过程中产生出积极向上且对社会有益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在最早的研究中,完美主义大多也被单维的认为是偏向于负性的,具有一定破坏性。而后续研究者意识到它所存在的积极特质,便使得研究方向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单维的完美主义(消极),到双维完美主义(消极与积极),现在则发展到多维的完美主义

 

国外研究上,不同研究者由于关注点及研究方向的不同,在概念维度划分上也比较丰富。

 

Hewitt  和  Flett(1991)提出了多维的完美主义概念,从人际间和个体内的角度评估完美主义,将完美主义划分为:自我导向他人导向社会决定。即对自己设立高标准且严格评价自己;对他人有极高标准且严格评价他人;感到他人对自己有高标准并认为需要满足重要他人的标准才能获得赞赏;

Frost ,Lahart 和 Rosenblate(1990)也提出了“多维度完美主义”的概念,研究发现有六个维度:关注错误个人标准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批评行动的疑虑条理性

 

在国内研究中,研究者訾非在《完美主义研究》中将完美主义定义为在认知上以完美和不完美作为主要价值判断依据,在动机上,压倒性地受追求“完美感”和回避“不完美感”的冲动驱使,以牺牲做事效率和主观幸福感为代价的一种心理模式。他认为完美主义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状态,也可以是人格特征。

 

王君、戴晓阳在2008年编制了《多维完美主义问卷》,其中的维度划分对我们理解完美主义也很有参考价值。该量表由完美主义高标准、完美主义适应性2个分量表组成,高标准分量表包含自我完美主义、他人完美主义和社会完美主义3个维度,适应性分量表包括情绪和认知行为2个维度。

 

对于完美主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界定,在此我也不做出具体的定义。但从上述研究中我们知道,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们之间并不独立,而是互有关联。像是在上述量表中,对于不同标准的完美主义倾向,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认知反应。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对完美主义,众说纷纭,且态度不一了。

 

比如对于量表题目中“周围的人在各方面对我要求都很苛刻”这一点,有的人会把它理解为负担,随之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或者拖延,或者反抗;而有的人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激励和信任,以更加努力的方式应对,情绪也偏向积极和奋进。

2背景/来源


对于不同词条,心理学的理论流派都会用其概念观点进行解释,而心理学流派众多,自然每个理论流派对于完美主义的解释也会有所不同。

 

1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完美主义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人的童年主要表现为本我,会在父母的言行影响下产生一定的行为标准,进入超我的境界。人对完美的过分追求或产生高尚的行为均是受到超我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产生追求完美的思想。儿童的超我思想主要受父母言行的影响,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形成的,当实际情况与超我思想不一致时,就会对周围事物产生过高的要求。 

 

2个体心理学理论中的完美主义思想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出生时就有一定的自卑感,这是人发明创造和进步的力量所在,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会产生优越感,可以缓解人的自卑心理,激发人的斗志,于是人们要追求卓越和优越来缓解自卑。但这也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引导人们进入健康的生活模式;第二,可能使人远离人群,不愿意与人接触。 

 

3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中的完美主义思想 

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认为人格由真实的自己、理想的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组成,真实的自己指的是人的能力所在,是人进步的动力;理想的自己是指人存在一定的想象与差距;现实的自己指人根据当前生活产生的实际反应。当三者不协调统一、精神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完美主义,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通过获得他人的肯定使自己拥有更高的优越感。 

 

4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完美主义思想 

马斯洛认为人存在五种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而完美主义是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是为了追求更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然,以上流派虽侧重不同、解释有所差异,但并没有相对正确或错误的说法,这也是心理学的奥妙之处。就像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定,完美主义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哪个流派的观点得到了你的赞同,便可以进行深入的了解探讨哦

3案例分享/相关科普


完美主义虽维度多样,也没有个明确的界定,但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它的相关研究也相对丰富,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相关研究。

 

1完美主义与抑郁

 

在以往研究中,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是确定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的负性方面与抑郁呈现高度相关,完美主义的正性方面与抑郁没有关联。DiBartolo 等(2004)表示个体对自己的标准是实现自身价值,寻求完美,进而导致抑郁。Flett 等(2003)研究证实自我接纳和社会导向完美主义之间呈现负性相关。Bieling(2004)也表示,消极完美主义和抑郁等负性心境有关;Bergman 等(2007)证实,消极完美主义与情绪压抑呈现正相关。 

 

2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

张萌和陈英研究发现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对拖延行为都有预测作用,并且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拖延中起中介作用。高旨利研究学业拖延,发现积极性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有显著负相关,消极性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有显著正相关。

 

3完美主义与学习自我效能感

查阅文献发现,学者多是从完美主义的积极和消极维度来研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赵灿的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性完美主义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且积极完美主义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完美注意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较好的负向预测作用。


4、个人见解


以上我们对心理学研究中,完美主义的理论和定义进行了了解,可以知道,完美主义以追求卓越和逃避不完美为主要特征,就与情境关系来讲,可以分为个人的、社会的和他人的;也涉及认知及情绪的不同反应,同时它对于抑郁、拖延、自我效能感等其他心理和行为特质存在显著相关

那么回到我们最初的提问:

完美主义是病态的吗?

我们并不能对它一概而论。尽管前期的研究中偏向认为它是单维的消极的,但随着后续研究拓展我们知道完美主义是多维的,它与情绪和认知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所以如果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也没有违背社会准则,个人的生活功能也可以进行恢复调整,便可以认为其不是病态的。

我们该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不完美?

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多多少少的受到完美主义的困扰,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高标准要求,有时会激励促进,让自己收获更丰富;有时候却成为阻碍自己的成因,让自己行为拖延,情绪抑郁压抑,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等等。

在它发挥消极和破坏性的时候,合适的认知和行为调整,或许对情绪调节有益。

觉察并确认

明白自己正在被完美主义所困扰,并找出认知中理性层面那个“应该”和“绝对”的部分

比如我应该考个好成绩、别人对我都赞许、我一定要达到那个目标····

在情绪abc理论中,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是绝对化要求、糟糕之极、过分概括化

当在一些事情上完美主义并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时,它便产生了不合理信念的不良影响。

另外,明白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也并不能做到事事尽意。

充分感受且进行内省

精神分析理论上认为,人对完美的过分追求或产生高尚的行为均是受到超我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产生追求完美的思想而这种想法更多的是理性层面的要求和期待,或许来自父母教育,或许是老板和老师的标准。

在这个时候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感觉怎么样?

高期待和要求的背后那个需要满足的部分是什么呢?自我实现吗,自卑感吗,优越感吗?这些只有自己有答案。


③不被束缚,坦然选择

前边两步的主要目的在于让自己更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状态,觉察处境和目的。而接下来的行动,则仍由你自己做出选择。

是调整行为方式,以更加便于实现个人目的的方式进行;还是继续当前的期待,高标准要求自己?

都可以。

前提是处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动的选择。如果能从自己出发,发挥完美主义的积极部分,那也是极好的。


其实就概念来讲,完美主义非常宽泛,当然它也对生活影响广泛。在具体生活中,如果有相应的感受、情绪,可以先发掘是不是生活事件的关系,进而从情绪调整的角度出发,一步步恢复自己的生活状态。

如果可以进一步的话,也可以进行认知上的提高调整。


完美主义不单单是消极的,同时有积极、适应性的一部分;

在自己产生相应问题时,可以考虑这方面的原因,也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一个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君. 《多维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C]// 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8.
[2]徐敏. 高中生消极完美主义、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
[3]胡靥靥.完美主义对学习拖延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作用[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4]付鑫.母亲过度教养与初中生完美主义的关系 ——母亲心理控制的中介作用[D]. 闽南师范大学, 2020.
[5]郭艺伟.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师生关系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D]. 天津师范大学, 2020.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