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与隐匿性抑郁症:疗愈过度完美主义的5个阶段

Margaret Rutherford博士
来源 | 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 追求完美,不停地自我批判

  • 过度负责

  • 不重视痛苦的情绪或过去的创伤

  • 假如自己不懂得知足就会责备自己

  • 总守候着别人,却很少袒露自己,倾诉心事

上面是完美主义的五个特点,听着熟悉吗?


它们与隐匿型抑郁症(Perfectly Hidden Depression,简称PHD)很相似。这类隐匿性或不容易被发现的抑郁症其实特别多,比如身边同事,每天看到他正正常常来上班,跟大家客客气气,甚至面带微笑,但很有可能他其实已经有抑郁。


正因为如此地贴合,沉默的抑郁症便可能披上完美主义的外衣,而不被觉察。而且,完美主义本身,还会衍变成具有破坏性的病态策略。

一些研究者,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保罗·休伊特(Paul Hewitt),最近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完美主义可能是一个有益的特质,但它也意味着对自身的不满,还会让身体很紧张。而这些并不是全部,研究显示,完美主义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完美主义可能致命吗?/

近十年,有数项研究都表明,完美主义和自杀行为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其中一个调查发现,在33个自杀的男孩和年轻男性中,有70%的人都被父母认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


人们当然希望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完美,比如像编辑或外科医生这样的工作都是不容出错的。可对完美的执念要是泛化到了其他方面,比如家庭、外貌、爱好等,你就会发现,要出大问题了。

为何这么可怕?


原因在于,完美主义者善于掩饰痛苦。

那究竟是什么会让你想做出改变呢?毕竟,谁不想要看着很完美的人生?完美主义往往预示着事业有成,谁会想要去改变这个特质呢?

是用尽一切办法,却依然没法实现“完美”这个目标时,还是孤立感令人不堪重负时,是封闭感让人深感绝望时,或是“通过自杀来卸下伪装”的这个念头变得非常强烈时,而这时你可以选择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或向好友、父母诉苦。


疗愈的五个阶段:五C

疗愈的五个阶段可以称作“五C疗愈”。下面一起来看看“五C”怎样应用于隐匿性抑郁症。

01

/觉察-Consciousness/

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是识别、承认问题,这将给你和你的人际关系都带来不愉快的冲击,对此你要渐渐理解并接受。尤其是要意识到,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全,你多年来一直在隐藏自己内心真切感受到的沮丧,而向别人展示比较好的一面。

02

/允许-Commitment /

第二个步骤是允许,这对隐匿性抑郁症格外困难。我没见过哪个治疗是不伴随有不适感的,面对这种难受,你可能会很不适应,反而把它给隔离开,加以否认,不予重视。

你如果隐藏抑郁情绪,在这个阶段就会体验到巨大的恐惧。一想到要采取新的应对策略,对你而言远不如现有做法安全的策略,你可能就感到害怕。不安全感是可怕的,真的很可怕。

此外,你的完美主义会出现各种奇怪的抬头的迹象:缺乏耐心,在一开始就制定高得离谱的目标,对别人的拒绝过于敏感——别人或许乐见你的改变,也可能不那么支持。


03

/审视-Confrontation/

在进行第二步时,第三步就几乎初具雏形了——审视。有些信念和规则在小时候可能确保了你的安全,但它们在你成年后却未必还能促进成长,甚至可能会妨碍到你,扭曲你的信念。

比如说,你觉得“不管做什么,我都得排名靠前”(大部分破坏性规则都包含应该、必须、总是或从不这样的字眼)。


想想看,你希望怎么减轻压力,采用新规则。比如把信念改成“我可以只在一部分事情上致力于取得好成绩,其他的事儿退居次要”。压力一下子就小了,但对于过度完美主义者来说,这很不容易取舍。

04

/联结-Connection/

第四步是与你的情绪联结,你的情绪可能很久都没被识别和接纳了。


你在过去或曾有创伤,也有可能,童年的某个见闻或亲身经历使得你需要去回避或否认痛苦的感受。你把一些情绪隔离得远远的,压得严严实实的,现在的目标就是给它们松绑。如果这对你而言太艰辛,你需要去求助创伤方面的专业人士。

想想我们的传统游戏“拿筷子”,或是比较新的“抽积木”。

/抽积木游戏/

游戏取胜的一个关键在于,看看哪些筷子或积木是可以挪动而不至于让整个结构倒塌的。如果你隐藏沮丧,你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你得决定从哪儿开始改变,然后带着自悯,渐渐地,一点一点地摘下以前的面具,并用更健康、开放和柔软的自己去替代或重建。


05

/改变-Change/

伴随着那些风险,我们来到了第五步,改变。领悟有助于改变,它能让你看到一些模式,融会贯通。但是,行为上的改变才能让你看到真正的希望。你在言行举止和自我暴露等方面的改变会造就不一样的你。你会发现,你将不再为过去所困;向前看,随着你觉察到柔软和情感开放的力量,你会看到未来的那个更能自我接纳的你。


当改变开始发生的时候,我听到这样的描述:

“好吧,这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想我告诉你的是,我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一生气就转移话题。我会告诉我的丈夫,我很生气,我让他知道我的具体感受。”你能听出来这个变化吧……与避免冲突、隐藏情绪的旧习惯对抗。

另一个例子。


“这或许呢也不是很重要。上周我看了一些自己六岁时候的照片。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个小孩后来犯了多少错误呀,他要一直是个小孩,该多好啊。为什么这会是第一个进入我脑海的想法呢?


之后,他流下了眼泪。你能听出来,他越来越能意识到自己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你也能感觉到,这让他有多伤感。

考虑一下采取这些步骤吧,它们可能会对治愈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Margaret Rutherford博士,临床心理学家,治疗个体和伴侣的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公众号简介: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