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你可能只是贫

你怎么看待「钱」?


谈到这个问题,不同人可以讲出不同道理。读金融的可能想到货币,读心理学的可能想到行为经济学,读哲学的可能想起马克思……


但比起上述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更能直指内心:


「你怎么看待『没钱』这件事?


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对没结婚的人来说,贫贱一样很难在这个社会生存。


这就是现实。


比如在某些地方,男女双方谈婚论嫁之际,女性开口要未来老公买房是普遍现象。


处在那个地方的男性,如果达不成女性的期望,他们大多把矛头指向自己,责怪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去想这件事合不合理、公不公平。


但价值观往往是相对的。


所谓「相对」,也就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反。更何况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这很难说。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偶尔有人会跟我谈这个道理,就是「安贫乐道」。


有些人特别讲求这四个字,奉为圭臬。像是想点醒所有人,爱把安贫乐道放在嘴边。


我以为,要求每个人都要安贫乐道,或是把「女性要求男性买房」当成坏事,我想更不现实,也过于激进。


「安贫」「乐道」是两回事,谁说乐道就要安贫?


不可以富裕乐道吗?乐道的人,应该是贫也乐,负也乐。


七十二贤人,有富二代子贡,也有奉养父母都有问题的子路。难道后者就肯定比前者好?


就像陆游说的:


「古之圣人,学以为己。可进则进,可止则止。


陆游什么意思呢?


陆游的意思难道是说古代的圣人,他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这听起来好像跟我们对儒家圣人的理解不同。


所以重点在后面,「可进则进,可止则止。」


儒家从孔子开始,有着君子理当出仕,以利于百姓的思想。


所以有些读书人,读圣贤书,却天天想着要当官,没当到官就很郁闷,甚至觉得自己这一生都浪费了。


但陆游认为,圣人学养,反求诸己。圣人的内心是安定的,因为圣人一方面审察度势,一方面又坚守自己的原则,两者不相背。


有机会做官,那就好好当官,造福黎民百姓。要是没机会当官,那就算了,好好读书、做学问。不勉强自己,放下争权夺利的心。


说到这里,我以为今天有多少钱,做多少事。


在一个讲求男性付费的社会,有钱就大方出钱,没钱老实点不出钱。


无论自己荷包处在哪种情况,都能不骄傲、不自卑,我以为某种程度就达到陆游说的境界。


但你说这难不难?


说真的,很难。


撇开性别,有些人在外地读书,读到三十好几还在花家里的钱,当个啃老族,看见身边朋友经济独立,或许也会自责、萌生愧疚感。


能在这个处境下,还坚持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真的不容易。


不过,如果你内心早就坚持不住,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像前面所说,「安贫」和「乐道」不是同一回事。


有些人早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混吃等死,拿父母的钱还不手软。


就算减除一些欲望,勉强算是安贫。但内心看见别人生活独立,各种自由,内心就惶惶不安。无论你怎么贫,与乐道八竿子打不着。


认清自己,如果你既不是安贫,也不是乐道。是不得不贫,也不「知」道。


要是不知道,还怒气冲冲抨击女性这样现实,那样现实,我看也没有什么女性会理会你的声音,因为你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只会发牢骚,说空话的人。


尤其某些人根本不是安贫,只是贫而已。


「安」是工夫,「贫」是状态


有些人用贫来沽名钓誉,跟拉着全家人在路边乞讨的乞丐差不多。


只是乞丐要钱,有的人要名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原本看起来很有理想,从贫穷暴富后,整个人变的贪婪而卑鄙。


是富裕的错吗?


说穿了,这个人根本没有真正安贫过,更谈不上乐道。真正有「安己」修养的人,贫或富都改变不了他的心志。


一路读博,有段时间长期身处校园。


在校园中,大家不习惯谈钱。可是自己真的不需要?内心真的不想要吗?


出社会,社会就是最好的导师,也是最残酷的考试。


要在社会赢得尊重,脚踏实地养活自己最踏实。


毕竟哪天父母走了,或是家里发生变故,当你意识到青春不在,生活茫茫,那时再想面对生活,处理生活问题,恐怕要费的劲儿就特别大。


拿安贫乐道安慰自己,抗拒社会主流价值。不是不可以,但这代价你内心真的承受得起?


希望你能。


假使你不能,我也不怎么在意,毕竟我不是圣人。


圣人了不起学以为己,可止则止。我离圣人那么遥远,力量更加微薄。更何况我不是社工,也不是你父母,我不操这个心。


你的人生,你得自己操心。

我们都是。


作者:高浩容。哲学、教育双博士生,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烦恼心理学》、《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公众号:高浩容的小酒馆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