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心理学,难在哪里?

今天在社群讨论到一个问题,在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要不要安利心理学?

我第一反应就觉得,这还用问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心理学需要我们去推广,去普及,去安利,但是这个问题,却不是不懂心理学的人问的,也不是排斥心理学的人问的,反而是我们心理学的实践者问了出来。我就对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有了一些好奇。

什么人觉得一个问题最重要呢?当然是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有深刻的认识的人,知道利害关系,知道前因后果。那么为什么就连本身从事心理学行业的人都不太愿意,或者对安利心理学这件事有顾虑呢?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家丑不可外扬,害怕与众不同,害怕鹤立独行,觉得这样的状态太“特别”了。不是觉得感觉良好的特别,而是一种被孤立、被另眼相看的奇特,甚至怪异。

精神病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好词,联想到个体混乱的状态,别人的惧怕歧视,外界的冷漠,还有远离,隔阂等,所以一提到心理学很多人就会和精神不太正常联系在一起,觉得这个人一定是脾气暴躁,生活混乱,妻离子散,轻则无法照顾好自己和家庭,重则打人毁物、精神失常。

所以一提起心理学,人们就唯恐避之不及,和这样的人保持安全距离,如果谁往自己身上套,不是觉得自己不正常,就是用心极其恶劣,让自己背上不好的名声,陷自己于人人弃之的境地。大众对心理学污名化、妖魔化还是非常的严重,内心的病耻感,听不得解释,更别说去了解到底这是个什么东西了。

这是对不了解心理学的人的描述,但是学了心理学,从事着心理学工作的人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在某一期课程中,几位老师在讨论关于心理咨询设置的问题,当一位老师提出:“如果我是一个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怎么和家人去解释心理咨询这件事?”

一起参与的老师答道:“先试探一下家人的反应,看看是不是对心理咨询能够接受。”这位老师当场指出:听起来你对心理咨询这件事有一些担忧?你好像自己就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说不得的难言之隐?

老师指出的问题,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内心,包括某些学习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我们对心理学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就算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也没有解开这个心结,只是变得更隐蔽,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这大概就是心理学在我国难以被安利的核心原因之一,我们面对一种未知的状态,本能的会选择防御的、拒绝的态度,而不是好奇的、探索的。这当然和人类的生物本能有关,遇到未知的危险,都会本能的选择更安全的方式,而不会鲁莽的去靠近,让自己白白丢掉性命。


但是不管是从生物的进化方面,还是科技的发展方面来说,我们都已经结束了每天要应对生死的环境,用更客观,更理性的方式去面对未知,进行探索,才是生活在安定生活的我们所具备的。不得不感叹,我们的防御方式还非常的古老,古老到不像生活在这个时代一样。

这种发自内心的不安全感,也许来自才过去不到百年的战争、饥荒、生死存亡的灾难生活,我们还在被这些可怕的、被轻易击毁的恐惧所笼罩,所以没有勇气去了解未知,探索未知,而只是用外在的物质去填补内心那个黑暗的深渊。

去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用更好的生活物品,上更好的学校仿佛这样,我们的内心好像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就可以应对一切未知了。

但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外在的物质,永远无法取代内心的空虚,也无法用外在的有形之物,去填补内心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恐惧和空虚。



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恰恰是心理学,智慧行创始人黄启团说,任何一个产品生产出来,都会附带一本说明书,惟有人是没有说明书的,而心理学就是人的说明书。可以让我们更理解人类的行为、内心、思维、交往方式等。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不管你是学习了心理学的行家,还是不了解心理学的门外人,都可以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把人类说明书用起来,传播起来,以解决我们内在的、外在的诸多困扰心神的问题。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留言、关注我。


原创:木兰木兰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