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闹掰,老公每年也要给初恋扫墓 | 解惑

作者:刘智勍
编辑:朴素的树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宁可闹掰,老公每年也要给初恋扫墓 | 咨询师解惑25

读者留言

和老公结婚不到半年,他每年都会去给初恋扫墓。

他们俩是高中同学,上高三时女孩得了重病,不久就死了。

老公当时应该挺难受吧,毕竟是初恋。之后他每年都会去给初恋扫墓,坚持十几年没断过,哪怕他中间谈了不少对象。

前几天,他第一次和我说了这事。

我觉得挺别扭的,是,他确实有情有义。可哪个女孩不自私啊,谁愿意自己老公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哪怕是个“故人”。

以前的事过就过了,可我不想他把这种诡异的“仪式感”带到我们的生活。

可老公不这么觉得,他说一想起这事觉都睡不着,不管我同不同意他都要去扫墓。

和她的事情都过去十几年了,我就是尽个做前任的义务。” 

那你怎么不尽一下做现任的义务呢?

我俩就这么聊到晚上一两点,最后不欢而散。

我觉得这事没法调节,是我太小心眼了,还是他有病?

值班咨询师

@刘智勍 

你和先生的困扰,确实有些不好分辨到底谁对谁错,但那些不舒服的感觉又如此真切。

这个事情就像一根小鱼刺,插在肉里,无法容纳,不拔不快。

这里,我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对你们有些帮助。

01.

关系结束,不代表完全放下了

首先,先生为初恋扫墓,这件事在你心中意味着什么。

你提到的“挺别扭”,让我联想到一种类似的情景:发现伴侣存有前任们的照片。

这个场景会让很多人觉得,他就是对前任余情未了,借此寄托思念。我们都会担心自己的伴侣心中还有别人,害怕过往的“旧情”死灰复燃。

留存的照片,保持的仪式感,都象征着“那个人”依然活在伴侣心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类现象往往意味着,有一些情愫依然寄存在“那个人”身上。

我们都希望伴侣所有关于爱情的幻想,都能放在我们身上,这也许就是你介怀的缘由。

而你之所以别扭,很可能是因为:

面对一位故去的人,无法直截了当地吃醋和表示反对。

哪怕她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和威胁

其实,每段关系的结束,都不代表我们真的放下,或者走出来了。

真正的放下,需要经历告别和难过,慢慢在内心接受这段关系的结束,接受心中的TA也“死去”了。然后,将对爱情的渴望,重新放到新的关系和伴侣身上。

所以,让你难受的重点,从不是现实中这个“初恋”是否活着。

而在于,她是否还活在你先生心里,是否还占据了一些你先生的爱。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给初恋扫墓”在你先生心中意味着什么。

接着上面的逻辑,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你先生将什么东西放在了她身上。

你提到,先生认为扫墓只是尽一个义务。那他觉得:

  • 自己在完成什么义务?

  • 以什么身份在完成这些义务?

  • 他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

先生之所以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影响你们的关系,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深入探究过,这么做背后蕴藏的意义。

他需要足够有力和包容的支持,来帮助他告别这段已经结束的关系。

02.

他可能是“潜意识”作祟,而不自知

以上是我对你们双方不同立场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建议给你:

a. 不要着急去问他上面那些问题,因为很可能会变成质问与指责。

b. 思考一下

如果你先生不是有意对她念念不忘,那可能是因为无法承受分离的伤痛,而选择回避和接受事实。潜意识“作怪”而不自知。

这样想,你会不会没那么生气?你是否愿意以助人者的角度与态度,和先生谈谈这个问题?如果可以,请先从了解他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开始。

c. 如果先生是以开放和愿意探索自己的态度和你讨论的,那么在了解了他的想法后,你可以借助分享你的感受来帮助先生清楚你的需要和界限,注意别进行指责和怪罪(可以参考《非暴力沟通》);

如果先生不愿意多谈,或者你无法心平气和地帮助先生进行探索,我建议你们可以一起做夫妻咨询,让专业的咨询师帮助你们。

先生每年都去给“初恋”扫墓,无法接受是正常的,不是你小心眼。

同时,这也不代表你先生“有病”,试着了解一下他这么做真正的原因,即时没能改变,也比你一个人憋着乱想要好。

告别旧的,才能和“新”的相爱相处。

祝顺利。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有困惑想和人聊聊,可以找咨询师,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咨询师来解答。

我们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

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光。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简介:刘智勍。美国索菲亚大学 Sofia University 超个人心理学硕士,广州医科大学 应用心理学系 理学学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卫生局初级心理治疗师(初级职称)。该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Bob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