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跌倒时的痛,需要你的看见

01

那天和朋友去公园散步,偶遇一对母子,两个人一前一后,妈妈在前面跑,2岁的小男孩在后面奋力追。


小男孩追得太急,一不留神,重重的绊倒到地。顿时,小男孩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不由得让我和朋友的心都紧绷起来。这下摔得太重了,估计膝盖都会跌破甚至流血。


只见孩子的妈妈非但没有马上跑向孩子,还一味的无视孩子的哭声,对孩子笑着说,自己起来,没事的,快爬起来。说着说着她还往前方走,她试图让孩子可以自己爬起来继续追他。


然而,孩子并没有如她所愿,反而哭得越来越大声。


哭声里,有身体的疼痛,有害怕妈妈离开的恐惧。于是,我这颗“爱管闲事”的心再也止不住了,走到这位妈妈的身边,轻声说了一句:孩子肯定是摔得太疼了。


我以为妈妈能读懂我给她的小小的提示,谁知,她也没理我。仍然在几米开外的距离,对着孩子说,自己起来,你可以的。见此状,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只得悄悄的离开了。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和孩子最后会怎样离开公园,但那副孩子伤心欲绝的画面一直牢牢的停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什么这位妈妈看不见孩子跌倒时的痛呢?也许妈妈看见了孩子的痛,但她觉得那点痛根本不算什么,就是跌倒擦破点皮,流点血?


也许她觉得男孩子不能养得太娇气,要从小锻炼孩子忍受痛苦的能力?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怎么想,她有自己养育孩子的标准,我无意评论。


但我想,我们养育孩子的终究目标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陪伴、支持和理解的力量,让孩子带着爱和祝福去迎接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我们眼里装满的是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评价,那孩子定然只会感受到孤单、无助和不安啊。

02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跌倒过,也曾无数次听到有人对我们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道理大概谁都明白。


可真正能够起作用的是这样一句话吗?仔细去思考和感受,其实,支撑起我们重新爬起来的并不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背后潜藏的人,也就是关系给予我们支持和理解,是一份看见。


我还记得在初次尝试的一份事业中,遭遇了一种挫败,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停的贬低自己,跌入到情绪的低谷中。这也算是我的一次重重的跌倒。


在我独自忍受跌倒时的痛楚时,儿子看见了,或许他一直都在旁边观察我,孩子比成人有更强的情感感知能力。他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放心,我不会离开你,我会一直在的。一无所有的状态顿时被儿子的话打破,一道光像闪电一般让我一震。


一个6岁孩子的看见,让我的心突然安定下来,那些跌倒时的痛,并不会因此消失,而是伴随着看见和支持的力量,变得可以承受,可以接纳。


成人尚且如此需要被看见,更何况那些未曾长大未成独立的孩子呢?


一个孩子受伤了,以哭泣或者表达的方式跑来告诉成人,这时,我们需要怎样应对?有人会对孩子说:别哭,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会就不痛了。(试图讲道理)


还有人直接责备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弄伤了,忽视孩子的疼痛,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打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也还有人不管孩子,让他哭到自己不哭,以一种漠视的方式对待(情感忽视)。


还有人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孩子,不痛,不痛,你要坚强(再讲道理)。


这些反应可能会解决孩子哭的行为,但却感受不到孩子的痛,也感受不到孩子那颗想要被关爱被理解的心。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脆弱和疼痛,他更愿意独自去舔舐伤口也不愿意呈现给身边的人。


因为,他并不需要成人只告诉他要怎样怎样做才对,他真正需要的只是一种理解,一种对跌倒后疼痛的理解。

03

你真正跌倒过,或许你就能知道,孩子需要的真正是什么。


当他需要你看见时,会第一时间跑来告诉你,寻求你的关注。比如,孩子说:妈妈,我的腿撞青了。


妈妈的反应是:在哪里呢?妈妈看看,这么大一块,是不是很痛?妈妈帮你搽点药膏,可能会痛几天,这段时间妈妈都陪着你,现在给你一个拥抱好吗?


我们对孩子的看见,其实是对他情绪的回应,这种回应相当简单,就是感受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是什么,然后命名告诉他。同时帮助他处理目前的困境,给他安心和稳定的陪伴。


情绪被看见了,孩子对疼痛的忍受力会逐渐增强。又如上文中跌倒的小男孩,在摔得那么重的情况下,我们要第一时间回到孩子身边,观察孩子的情况,对他说:儿子,你跑得太急所以摔倒了,是不是很疼啊?你哭得这么伤心,妈妈也感觉到很心疼。妈妈就在旁边陪着你哭一会,好吗?


等到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我们再问问孩子是自己能够爬起来,还是需要妈妈的帮助抱起来。


在孩子疼痛难受时,再逼着孩子爬起来,甚至还要担心妈妈是否要离开自己的心理现实,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毕竟只是孩子。

他需要的是每一次跌倒后我们对他情绪的理解,是每一次做错事后我们对他的宽容,是每一次不如意背后对他的支持。孩子的心理土壤肥沃了,他才有力量在成长的途中依靠内在的自我力量一次次爬起来,站起来,跑起来。

04

说到底,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在孩子难过、受伤时,不再执迷于说教和行动的需求,而是要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为父母们列出的具体情绪处理清单,非常实用。


  • 要完全安静地坐在孩子身边,望着他们的眼睛,凝视他们,温柔地向他们重复他们的感受。(安静的坐下或者蹲下都是不错的方法,这展现出我们和孩子平等的姿态,重复他们的感受是对他们感受的一种确定)


  • 自己的身体姿势告诉孩子你在他们身边,尝试理解他们的体验而不去打扰。(让孩子感受到即使他们有很多情绪,难过、伤心、焦虑、抑郁,都不是他们的问题,我们会一直陪着他们,给他们内心空间营造安全的环境)


  • 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教和训斥咽回肚子里,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感受很重要。(讲道理其实是对情感的一种屏蔽,孩子比成人更难接受道理,所以放下自己,进入孩子的世界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是对他们感受的尊重)


  • 要给他们空间安静下来,感受自己的感受,直到慢慢消化,要坚定不移的告诉孩子,他们的感受没问题,不需要感受到羞耻。(把情绪正常化,是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压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不需要对情绪本身进行评价,只需要让孩子感受,并给时间让他们自己学会管理好情绪)


我们对孩子情绪的看见,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和地方表达出来,并且允许孩子更多的去表达,那么他们便不必把这些情绪压在心里,也不必在某一个时间里集中爆发。每一次的看见和允许,都是成长中我们送给孩子最棒的礼物。孩子跌倒时的痛,需要你的看见。



文:李增芬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Fenny情感馆(lizengfen-11)。)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