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怎么保护玫瑰少年|你问我答·拒绝校园欺凌

文:肖当丹
来源: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
原文标题:我的孩子被欺负了?怎么保护玫瑰少年? | 你问我答14·对校园欺凌说“不”

感谢很多读者对《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关注和支持。现就一些读者提问,回答如下:



Q1: 老师你好,我家一年级的女孩,总是被同桌(也是女孩)用圆珠笔戳手背,或者把橡皮弹到她身上,她说很痛。我担心孩子是遇到校园欺凌了,该怎么办?

家长好!首先,“欺凌”指一种通过长时间、故意的身体接触、言语攻击或心理操纵而产生伤害或不适的行为。欺凌涉及不平衡的权力。

欺凌的构成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素:负面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持续性或反复性;双方力量的不对等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又称校园霸凌或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且他们对受害者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有的校园欺凌行为是欺凌者有意识的行为,有的是欺凌者无意识的行为。

校园欺凌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内,它也可以发生在校外,例如往返学校的路途中,以及网络上。常见的类型有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基于性/性别的欺凌等。

  • 提问者作为家长,你的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你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和学校进行联系


和学校交流的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选择交流的对象。交流的对象首选自己信任的人,一般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

详细地反映情况。和学校联系之前,家长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欺凌的过程,以防止向学校反映时漏掉重要的细节。随后,家长应该把孩子受到欺凌的时间、地点、参与者、见证者以及整个过程向学校进行详细的、实事求是的陈述和说明,不要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

协同学校工作。和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帮助学校制定干预计划,与学校和孩子保持联系,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事情的进展,关注行动的结果。家长要根据自己和学校制定的计划,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共同努力,使学校变得更为安全、可靠。

(2)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许多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在第一时间会自我怀疑,认为是自己不好,才会受到欺负,这会让校园欺凌的情况持续存在。

实际上,校园欺凌行为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很多情况是,有些家长在家中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顺从,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勇敢面对欺凌,学会保护自己。在孩子被欺负时,家长必须亲自出面,采取行动,联系老师,要求老师和学校有所作为,教育、惩戒欺凌者,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遭受伤害。

(3)帮助孩子识别和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


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如果孩子遭受欺凌,却仍然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将会对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

除此之外,家长也需要和孩子解释,某个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动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期望。

  • 如果你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尽快走开


一个人遇到突发的欺凌状况,要尽快走开。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机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

如果对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请立刻向最近的人群奔去。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施暴者总选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因此,请保持目光坚定、沉着冷静。

(2)大声说出来


如果已经遇到校园欺凌,要勇敢地向老师、学校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暴者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持续多久了,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当你觉得欺凌行为已经威胁到自己的人身安全了,那就必须说出来。

  • 如果你是老师,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帮助班上的学生:


(1)事前预防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校园欺凌的危害,让可能成为施害者的学生得到警示,让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2)了解班级情况,确定班情联络员


老师不可能在所有时间都和自己的学生们相处。因此,要想避免校园欺凌事件,需要学生群体中有人监督、观察可能存在欺凌的现象,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除此之外,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班情联络员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将具体情况告知老师。

(3)判断是否发生了欺凌事件


有时,欺凌会隐藏于孩子们的其他活动中,特别是当学生之间开展游戏性争斗时,老师或同伴常常难以将其与欺凌行为区分开来。

这时,可以利用下面几条线索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欺凌

面部表情和言语:游戏经常伴随着微笑或大笑,这一信号表明他们只是在玩游戏;相反,严重的争斗或欺凌行为则伴随着皱眉、怒视、脸红、愁眉苦脸和大声哭喊等。

结果:游戏之后,学生通常又会在一起玩;而在欺凌行为发生后,他们会倾向于远离对方。

控制:在游戏性争斗中,一个学生通常不会真的接触对方或用拳头碰到对方,即使碰到也会很轻;在严重的争斗中,学生不会控制碰撞的力度,并经常用尽全力。

角色变换:学生在游戏性争斗中会有意地轮换角色,如在摔跤中在上或在下,嘲弄别人或被人嘲弄等;同样,这在攻击性争斗或欺凌行为中通常不会发生。

参加人数:一般会有很多学生加入游戏性争斗,可能是10个或更多;严重的争斗通常只有两个人参加。

旁观者:游戏性争斗对未参加者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因此没有人旁观他们的活动;相反,严重的争斗通常会吸引旁观者,并且旁观者会聚集在一起。

不管孩子本身的性格或其他特点如何,都不应该成为被校园欺凌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家长、老师的关注和爱护与同学伙伴的尊重和友好。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安全、友善、文明的校园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明亮、崭新的未来。

Q2:孩子腿上有红印和破皮,但不像是磕碰的,孩子只说是摔跤了,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被欺凌了?

由于被施暴者威胁,或者觉得“丢面子”,当欺凌发生之后,很多受欺凌者会保持沉默,很少告诉家长或老师;而旁观的同伴也会因为害怕受报复等原因而不向老师报告。这种现象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更为普遍。

因此,教师或家长要敏锐地把握到某些儿童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及时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做出相应地处理。可以根据以下迹象来判断儿童是否受到了欺凌:

(1)放学回来,儿童的衣服、书籍以及其他个人物品被弄坏、撕裂或丢失了;

(2)身上有淤伤、割伤、擦伤等伤痕而又解释不清楚,或解释并不合乎常理;

(3)以种种借口表示不愿意去上学;

(4)选择不合逻辑的较远的路线上学,甚至请求家长送他们上学;

(5)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腹痛、恶心、胃口不好(尤其在早上表现明显);

(6)向家长要超出正常范围的钱(可能把这些钱送给欺凌者);

(7)放学回来,看上去忧伤、失落、焦虑、害怕、情绪低落;

(8)难与他人相处、好争辩(通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捉弄我);

(9)突然产生情绪变化,变得易激惹,有时突然发火,有时攻击与欺凌别人;

(10)出现睡眠和饮食问题,经常作恶梦,食欲下降;

(11)出现学业问题,学习成绩或学业表现突然下降;

(12)退缩(安静、沉闷不乐、做白日梦);

(13)出现抑郁症状,时常讨论自杀问题,甚至试图自杀;

(14)不愿参加课外活动;

(15)出现尿床现象。

当然,出现这些症状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家庭发生了变化(父母离婚、分居,家里又添妹妹或弟弟等),学校出现了其他令儿童忧虑和烦恼的事情(受老师批评、考试成绩不好等)。

因此,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例如可以向有关的同学了解情况,或通过周记来了解儿童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感到你是可以信赖的成年人,在遇到不良事件时,愿意向你求助。而这,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Q3: 我看全面性教育的书里有提到“基于性别与性倾向的欺凌现象”,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谢谢!

基于性别与性倾向的欺凌现象指,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性倾向或者性别身份,或者别人对TA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判断,而长时间、重复地遭受来自同学、老师以及他人的欺凌,对其身心造成伤害。

这是一种基于社会性别的欺凌现象,即针对他人实际的,或主观判断的性倾向和性别身份而实施的欺凌。

不符合主流的性与社会性别规范的群体(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和间性人),都可能遭受基于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欺凌。

具体来说,有人会因为不符合“性别特征”遭受欺凌。“性别特征”是“生理性别”的一些特征,就是我们通常根据生殖器官、生理特征(比如喉结、胡子)来划分的“男”和“女”。

你可能见过,那些喉结不明显、声音纤细的男孩被同学嘲笑,而声线粗、胸部发育过早的女孩,也可能被同龄人当作异类。

也有人会因为不符合“性别表达”遭受欺凌。“性别表达”一般用来形容外貌和行为表现,例如传统意义上,人们习惯说男人是“阳刚”的,女人是“阴柔”的,从而期待男女在外貌、行为举止、对事情的看法、态度等方面都明确符合“阳刚”或者“阴柔”的要求。所以,温柔的男孩容易被欺负,泼辣的女孩也容易遭排斥。

还有人会因为“性倾向”遭受欺凌。目前来说,性倾向主要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在学校,某些暴露自己同性恋、双性恋倾向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嘲讽和欺凌。

还有人因为不符合“性别认同”被欺凌。有些人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社会或者外界指派给自己的性别,可能通过异性服装、性别重置手术等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外貌或身体器官,以表现出自己可以接受的性别认同。因为喜欢穿着女孩的衣服而遭受他人异样眼光的男生,不在少数。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的调查显示,在全球18个国家10万青少年中,有25%的学生曾经因为性别或性倾向遭受欺凌

2018年5月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表了第一份因“性倾向”而起的校园暴力全球报告。结果显示,因性别认同而遭暴力情况普遍存在,受害者轻则成绩受影响,重则离开校园,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在某些国家,多达85%的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学生在校遭受暴力,其中还有45%的跨性别者因此离开校园

已有综述和元分析显示,性倾向的隐瞒和心理健康问题间也存在正相关。那些无法说出口的心声可能转化为压抑的伤害.

消除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已经成为联合国的一项优先事宜。英国外交与发展事务部长兼女童教育特使Baroness Liz Sugg强调,“暴力是可以预防的。”

截至目前,我国也出台了诸多针对反校园欺凌的指导文件。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中职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刘文利教授对小豪事件发表了意见:“任何理由、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视都是不应该发生,也不应该被接受的。”

“我们应该支持孩子在有尊严、权利得到保障的环境中发展,同时教育他们尊重、包容、理解与自己社会性别、性倾向、性别表达相同和不同的人。”

今天我们也会在次条分享郭凌风和刘文利等人发表在2021年4月《教育科学研究》的《全面性教育对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的预防作用》一文,向大家介绍全面性教育在预防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方面的作用。在三条中,也请关注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作为公众为未成年人校园保护尽一份力。

正如特使Baroness所说:“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基于性别与性倾向的暴力必须停止,现在就停止。”

-END-
作者简介:肖当丹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中央财经大学应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及中央财经大学应用心理专硕唯一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小鲸鱼 木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