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但不肯就医,父母怎么打破僵局

当孩子自我封闭、拒绝社交,严重影响学习,甚至不能坚持上学时,很多父母都意识到,孩子很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

绝大部分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找专业人士解决问题。

可问题是,很多孩子并不认为自己生病了。他们抗拒看医生,并指责父母把他们当成了“精神病”、“神经病”,然后情绪波动更大、更加拒绝与父母交流。

如果出于某些主客观因素,实在难以带孩子到医院就医,那父母可以寻找愿意出诊的精神科医生,又或者是能在孩子愿意出席的社交场合提供心理指导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不过,由于国家法律规定,医师只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按照执业的范围提供医疗服务,所以绝大部分医生都不接受出诊,或者以会诊方式到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出诊。就算因特殊情况能出诊,也只能提供简单的咨询和建议,不提供医疗服务。

精神科也不例外,因诊察涉及专业的检查和判断,出诊的情况也非常少。就算出诊了,往往也以紧急的心理干预为主,偏重心理方面的服务。

所以在我的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所谓“出诊”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主要都是因为亲朋好友求助,便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些心理指导。

有一次是一位好友的女儿出现了厌学及严重的情绪问题,还有自杀念头,也不肯就医。好友心急如焚,只好编了个借口将我和其女儿拉到一次饭局上。

我找机会和这个高二女生聊了1个小时,当得知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好友多次对女儿采取言语暴力,甚至多次让女儿“去死”时,我毫不客气地在饭桌上批评了他,要求他一定要自我反省,改变教育方式。

后来,听说女孩打消了自杀念头,学习有所起色。3年后,我再次偶遇这对父女,才得知女孩的状态不错,还考上了大学。

还有一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师姐找我帮忙,说她的孩子在大学4年级,但连连挂科,有抑郁情绪,不愿上学,害怕无法顺利毕业。

我和他们母子俩在咖啡馆见面,整整聊了2个小时,尤其是引导这位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目前状态属于典型的学习障碍、背后的心理根源,以及接下来的改善办法。

我没有机会对他进行学习障碍的高效心理干预,但这孩子悟性很高,回去后按我的方法进行调整。半年后,他补考通过了所有科目,顺利毕业。

还有1次是应媒体记者邀请,我出诊对一名绝食3天3夜的女高中生进行紧急心理干预,也成功解除了危机。

很明显,我的每一次“出诊”都非常特殊,基本上都有朋友情谊的成分。如果不是因个人人际关系,一般精神科医生根本不愿冒着风险出诊,也普遍缺乏紧急心理干预、甚至是普通心理干预的能力和经验。

至于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愿意在工作地点以外提供服务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在传统的心理咨询里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只能局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时间结束后,来访者离开了心理咨询室后,两人互不相干。

这个规定主要是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其着重强调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关系的“界线”。这种界线可以避免来访者过分依赖心理咨询师,既对后者造成太大的困扰,又不利于来访者的独立和成长;也避免心理咨询师过分卷入到患者的个人生活、情感和利益之中。

不过,现在很多非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也适当地打破了这个陈旧的“规定”,在两次心理咨询的间隔期,可以与来访者保持一定的联系,促进信任关系,慎防意外发生。有的机构还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甚至上门服务。

不过,在医院里执业的心理治疗师就很难提供这种服务。而且,就算是心理咨询师,一般也不会愿意在饭桌上、咖啡馆里提供咨询,一来有风险,二来当双方不是亲友的情况下,在外的效果往往也不佳。除非是涉及来访者紧急人身安全的危机干预。

所以,虽然我在视频中提及了这个可能性,但其实绝大部分家长没有相关资源。

那怎么办?除了我在视频里提供的建议之外,家长还可以考虑自己先求助专业的、有青少年心理干预经验的精神心理专业人士,包括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将孩子的情况反馈之后,听取他们的意见,无论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

以此类方式求助于我们机构的,多数是通过网络问诊。但在线下,我们也曾接诊过极少数这样的例子。有的是孩子临时情绪波动,已经到广州但是不愿前来我们机构进行面诊;有的是面诊时,孩子因精神状态较差,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这些情况下,部分父母选择了与我单独面诊,希望得到专业的分析和意见。

虽然这种情况下我未能与孩子直接深入交谈,部分见解可能没那么有针对性。但因有大量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与父母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一般都能提供比较到位的分析和建议,起码能够引导父母先对孩子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让父母及时建立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意识,甚至能够针对父母各自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干预,尽最大可能促使父母的改变和提升。

上面提及的2次特殊“出诊”,其实我也只是见了孩子一面,后面再也没有进行心理干预。他们后来能解决问题,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们的父母虚心接纳了我的意见,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的、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帮助孩子恢复心身健康。

换言之,最大的功劳是他们的父母,还有孩子自己的努力。


所以,无论孩子是否愿意看病,精神心理从业人员是否愿意出诊,父母都不能将孩子的康复完全寄望于他们身上。

父母主动学习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对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有了深入的认识,并且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这非常关键。

文: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