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去串亲戚,你生气吗?

第一位家长在电话上这样问时,我心里默默地说“生气”,当第二位第三位又提起这个话题,我想也许应该聊聊,和这个问题保持一定距离的聊聊,以免和大家一起只是生气而已。


孩子们不想节假日去亲戚那儿吃个饭,小聚一下,一般都是因为没兴趣或者很厌烦,比如,大人们聊的话题不想听,还得干坐着几个小时,有的人一见就面问成绩,讲做人的道理,实在烦,又不得不笑脸相迎地被教育。这些很实际。

但孩子们自己也觉得说了没什么用,家长会说“又不是天天见面,那些话听听也没坏处,人家都很关心你的!”所以,他们一般都解释为有学习任务。



那么,大人为什么生气呢?


通常我们会这样想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以后怎么行!”“如果你不去,我怎么跟老人(亲戚)解释?


冲突双方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完全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孩子,还是先考虑家人情绪的大人,最终都落在上。孩子是我不高兴我不去!,家长是他们不高兴我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自我意识高涨,反应在人际交往上,表现为非常看重朋友,有自己明确的选择标准,对于自主选择的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反之可能不屑一顾,甚至通过冷嘲热讽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边界。


而亲戚是因为血缘关系固定下来的,除非有一两个说的着的同龄人,孩子们通常都不愿参加这种没有主动选择可能的社会交往活动。


那家长们怎么办呢?尤其是那些家族比较大,来往频繁,看重亲戚关系的父母,可以两个年龄段分别应对。



如果孩子还在青春期前,也就是你使劲儿叫叫还叫得动的,一定要早帮助他养成这种习惯。


逢年过节去看望各种亲戚,休息日轮流去两边老人家里吃饭,稍大一点,还可以让孩子为小家庭之外的亲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奶奶量个血压,倒个垃圾什么的。这样一开始他的视野里就有很多人在互动,习惯了日后也不会觉得是个新增的负担。




不过这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人多千万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一眼看不见磕着碰着,更不要因为一些大人说话做事不合适胡乱逗弄让孩子难堪甚至受伤害。


而且,孩子和大人的精力不一样,这种热闹的场合比较消耗,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孩子,让他特别累和情绪差的时候还要勉强呆在人群里。


记住:一个令人愉快,至少不令人痛苦的习惯才能真的培养起来,坚持下去。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每次都为去不去串亲戚吵架的这种,我建议大家也别吵了,因为没有用。


一方面可以在心平气和时商量个可以接受的规则:多久看一起老人?什么节日或规格的家宴一定参加?等等。


另一方面,余些精力想想如何和其他亲人解释,或者是学业负担,或者是有同学预约在先,自己坦然些,时间久了,大家也会习惯的。



对于孩子而言,家族大小,交往频率,这些都是已经存在的成长背景,有资源的同时也自然多牵拌,多自由的时候则稍孤单。在离开家庭独立自足的过程中,家长要提供的榜样是:灵活,坚定,不纠结。




文:劲松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